【摘要】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具有獨立地位,理清職業教育在整個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人的發展中的應然功能,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職業教育身份地位“實然”現狀尷尬,迫切需要更新社會觀念,加強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增加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促進普職溝通,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職業教育 ?地位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31-01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它必須準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全面服務新常態。
一、職業教育結構分析
社會職業的產生與發展導致職業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日益專門化,眾多職業對勞動者的專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因此職業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職業教育應當越來越成為推進個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并不斷加強個體在社會分工體系中的自主性。
職業教育在層次結構上也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水平,并日益重視中、高級水平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對于經濟結構同樣具有能動的作用,表現為職業教育通過推動科技進步,使社會的經濟體制、經濟組織、經濟管理等發生變化,從而在整體上促使經濟結構得以發展變化。當然,這完全要通過人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作為中介來實現??梢哉f,職業教育通過為經濟結構的發育提供優質的勞動者和管理者,使他們與經濟發展的實踐相吻合,從而使人的意識對經濟結構的發育發揮優化的影響,并因此推動經濟結構向更為合理的方向轉換。
二、職業教育的任務
職業教育有三重任務:一為個體進入工作環節做一般性準備;二為個體從事哪種職業做準備;三為個體在工作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做準備。這三項任務又與勞動力市場的分割與組成密切相關。其間,職業教育決定了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流動。職業教育及其資格認定是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條件。又由于人力資本的投資對勞動力市場流動性有著巨大影響,因此,教育和培訓對三種勞動力市場分割中職業的向上流動性都有積極影響。這已被一些實證研究所證實。因此,職業教育和培訓事實上成為使勞動力從二級市場向一級市場流動,不斷獲得提升機會的推動力。
三、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
第一,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社會技術進步的需求,調整和改革自身的發展方向。職業教育主要通過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所導致的就業結構的變化來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即技術進步實際上首先導致知識擴展,使知識更新加速,從而使經濟和產業的發展越來越依靠對技術與知識的創新,這種變化會使社會就業結構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革,并導致職業教育隨之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技術傳播、擴散和創新又要依賴于人力資源和與之相伴的教育,因此,良好的職業教育會大大推動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技術進步導致產業部門所需從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結構發生變化,從業者必須不斷提高其知識和技術水平,職業教育對此要做出積極而又妥善的回應。職業教育逐漸向高層次發展。技術進步不僅使產業技術結構發生變化,也導致了以高技術為支撐的新興產業部門不斷涌現。
第二,技術進步促使勞動力轉移。技術進步也總是造成在生產規模不變時,生產領域所需要的勞動力逐漸減少,多余的勞動力需要從該生產領域中轉移出去,并且可能會被生產規模擴大的產業部門、新興的產業部門和其他服務部門所吸收。在人類技術發展史上,勞動力曾經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從工業部門轉移到服務業部門。當代社會新技術革命的縱深發展,使一大批新興的高技術產業應運而生,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使從業人員不斷從傳統產業部門流向新興產業部門,尤其向知識、信息產業部門轉移,這使人們的職業變換、人才流動都變得異常頻繁。在農業人口大量向工業部門轉移時,職業教育便進入學校教育系統,并且逐漸形成較為系統的體系和結構。在當代社會,勞動力的轉移也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比如我國當前在解決“三農”問題中便涉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在解決下崗工人再就業中也涉及這一問題。
第三,職業教育和培訓對技術的傳播、發展和創新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大量培養各級各類勞動者,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并且將其運用到生產實踐當中,這本身對于技術的傳播、發展和創新便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與此同時,各職業學校在與企業、科研單位、高等學校的合作中,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個體而采取產學合作的教育教學模式,在不斷更新職業學校自身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將職業學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和科學成果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和推廣,這對于技術進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職業教育和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傳播、發展和創新的渠道。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關系是教育經濟學中的重要問題。何謂勞動力市場?配置勞動力并且協調就業決策的市場稱為勞動力市場,它是以一定的工資率將工人配置于工作崗位。這種配置不僅符合個人的需要,也適應社會的需求。通過勞動力市場,勞動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業、行業、職業和地區。因此,為人們未來工作做準備的職業教育,必須考慮社會工作何以能獲得,以及人怎樣被配置在這些工作中的原理和現實。
未來,職業院校將堅持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緊隨“互聯網+”的國家戰略布局,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主動適應新經濟、新工科的發展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與教育模式,構建升學就業雙通道,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打造可持續性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韓永強.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及其國際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14(28):48-54.
[2]張社字.職業教育地位“應然”與“實然”的沖突[J].教育發展研究,2017(11):43-47.
作者簡介:
韋勝東(1961-),男,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和電工電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