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學生所要進行的一項基本教育,是一個民族得以發展和進步的根本所在。自我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愛國教育也便成為了學校教育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基本上在課堂中所有的學科教學中,除卻基本的知識技能的教學以外,愛國主義教育基本上成為了教育的共識。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科當中,可以說是對學生實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平臺之一,也是學生接受愛國教育最關鍵的一個時期,故而我們應當著重對待起來。
【關鍵詞】初中語文 ?愛國主義教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51-02
愛國主義情感是建立在人類文明之上的,最偉大、最崇高的情感,這是建立在“有國才有家”的情感基礎之上的。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逐漸得以發育起來,是人生成長的初級也是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初涉世事,所建立起來的世界觀、人生觀是一生當中最為牢固和堅定的,對其一生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影響。因此,便正如上述所說,初中階段是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最為重要的時期。而初中的語文教材當中,收錄的教學內容無論在知識上、情感上,都對學生的愛國教育有著諸多的發掘點以及切入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內容進行分析。
1.挖掘傳統歷史文化
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首要前提便是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民族自豪感,這是愛國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挖掘傳統歷史文化的這一方式來對實現民族自豪的教學目標。我國是一個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在世界中無出其右的國家,五千年文化積淀,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智慧結晶。我們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大量優秀的古詩詞作為切入點,以詩詞向學生傳遞五千年的文化碩果,從而激發學生的強烈自豪感,使得愛國教育可以順利開展下去。
例如:對于杜甫《望岳》的教學,一句激昂振奮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便足以讓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眼前一亮,借著名詩描寫的名山,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又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文人的浪漫情懷,豪放的性格,不凡的氣魄,以及驚落風雨的文章,都足以大大的調動起學生對祖國文化的“心向往之”;或者是《孟子》里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莊子》的“北冥有魚”,這些幾千年前古代文人超凡的思想覺悟,至今讓人讀來、思之,仍然大有裨益。而學生經過這些傳統歷史文化的熏陶、灌輸、塑造,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極大的激發,愛國主義思想得到了有效的引導。
2.樹立愛國人物榜樣
在我國古代,以及近現代的歷史當中,涌現了許許多多的愛國仁人志士,這些人對祖國的奉獻,時時刻刻的影響和感動著現代的人們,成為后人對待祖國的偉大榜樣。因此,對于初中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我們還可以通過這些歷史人物榜樣作為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思想,為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作出良好鋪墊。
例如:近代的愛國榜樣,在語文教材中的可以以作家朱自清為代表。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作家朱自清已是相當的熟悉了,教材中收錄有他的著名散文《春》、《背影》,文學價值頗高。然而,1948年朱自清盡管貧病交加,依然能夠做到抗議美國扶日政策而毅然決然的拒絕領取美國對中國的救濟糧的事情,學生卻不甚知之。這是其一,朱自清這一身傲骨的精神,對學生時刻維護國家尊嚴的意識有著重大的引導作用。再者,現代詩歌方面,有著名的愛國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可謂是一首《鄉愁》道盡了詩人對祖國大陸無限的思念之情,表達了詩人渴望回歸祖國,期盼國家統一的真實心聲。這不僅僅是詩人自己的“鄉愁”,而是千千萬萬因故離開祖國,身處異旅人士的對祖國無限的熱愛之情,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有著極強的代入感。
3.組織愛國詩歌朗誦
所謂組織愛國詩歌朗誦的這一活動形式,其實是一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情境的引導之下,學生無論是在情感上,抑或是思維方面,都能夠有效地得到引導和培養。而在初中的語文教材當中,亦收錄有諸多的愛國主義詩歌,而朗誦這一形式,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詩歌當中,體會、感悟詩歌所傳遞的愛國思想,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愛國教育的深入落實。
例如:在教學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首詩歌時,我便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開展了一次愛國詩歌的朗誦活動,以期對學生的愛國教育做出引導。在朗誦環節中,詩歌中或激情或深情的語言,句句都激發著學生,感動著學生,如:
祖國啊!
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
是你的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這是全詩的結尾處,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升華處,是最為激情澎湃的階段,學生在這段的朗誦中,也真正體會了愛國的真諦,愛國的根本所在,使得課堂的愛國教育達到了高潮。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中,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有著諸多的引入點是有待我們去發掘的,我們要讓學生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達到了愛國教育的終極。
參考文獻:
[1]蔣欽鳳.論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D].廣西師范大學,2017.
[2]江維瑛.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