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鑫
(南京市棲霞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46)
【摘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自古就有一條詩詞的文脈貫穿始終。含蓄的國人借詩詞出入經(jīng)史、概括情事、教化人倫,古典詩詞已經(jīng)內(nèi)化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tài)中。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 ?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91-01
三年的高中語文學習,每一個同學的寫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精進,但不可否認,呈現(xiàn)出的習作水平參差不齊。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傳承的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精粹,合理的在作文中引用古典詩文是讓文章升格的一條捷徑。
中學生在作文中引用古詩文常見的主要有幾種類型:
一、單純引用,引出話題。如《憂與愛》: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為人們所熱愛的江南水鄉(xiāng),是否依然散發(fā)著別有韻味的獨特魅力?
二、直接引用舉例加以分析。如《走自己的路》: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穿過明月清泉,竹林蓮葉,我看見王維正在香案前吟哦。在那個人才輩出的年代,他宛如一株淡雅的蓮花,散發(fā)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馨香。
三、引用、化用并自己的觀點融為一體。如《憂與愛》:
“寂寞古池塘,青蛙落入水中央,撲通一聲響”的靜謐、空靈,有誰能真正領(lǐng)悟;“霜之始凝,夜之始靜,茶之初熟,果之方馨”又有誰會留意?
……
為什么這樣的作文往往更能獲得老師的青睞呢?
引用古詩文能夠增強文章的語言美和韻律美。
古詩詞的語言十分凝煉,用極為有限的字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詩中常常運用夸張、比喻、象征等多種手法再現(xiàn)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和藝術(shù)的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這些詩句讀來令人感到美不勝收。
再者,古詩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能產(chǎn)生音樂美。
作文《請還給我》中,作者這樣寫道:
陶淵明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忙碌中仍有“采菊東籬下”的閑適;杜子美憂國憂民,一生為國家四處奔波,仍有“愿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的淡然;王維位至右丞,仍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閑逸。古人正是在忙碌中將閑暇還給了自己,才能找回本我,放飛靈魂。
本文作者才思敏捷,用詩句進行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語言氣勢,而且使得主旨集中,中心突出。
在作文中引用古詩文還能夠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古詩往往對仗工整,并自成一種境界,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作者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以啟發(fā)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lǐng)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如果作文的主題有合適的詩句來詮釋,不僅能很好的展現(xiàn)作者的文學功底,更能從經(jīng)典中讓讀者產(chǎn)生高度的認同感和共鳴,以到達最佳效果。
作文《來自金陵河畔的嘆息》中,作者有這樣的一段:
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江南貢院受到熱捧,人們都希望摸一摸狀元,取一點文曲星的仙氣。不過,人們卻忘記了狀元那“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奮斗過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那是唐人的哀嘆,為何也成了今人的遺憾?媚香樓,愛國裙釵李香君曾將一腔熱血,染紅那浩然正氣的桃花扇。而今卻被玉盤珍羞、靡靡之音全部取代。難道“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悲劇還要重演嗎?
小作者恰當?shù)囊霉旁娢摹⒐湃撕凸攀拢瑏肀磉_對人們忘卻奮斗精神的遺憾,以及對人們忘卻歷史教訓的哀嘆,運用古詩文中人們熟悉的今昔對比抒發(fā)議論,比起蒼白無力的說理,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引用古詩文入文的幾點建議:
和每一篇作文的醞釀一樣,古詩文的引用不能成為一種隨意而為之的工作,我們可以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下一點功夫。
古典詩詞的題材分類可以作為引用的依據(jù)。例如:山水田園類的作品可以用來渲染作文中的景物描寫;思鄉(xiāng)懷人的作品可以表現(xiàn)作文中人物的心理;敘事懷古的作品多可用來抒情和發(fā)表議論……詩句的引用切不可和作文的中心脫離。
引用不拘一格,注重變化。古典詩詞在作文開頭引用,可以讓人眼前一亮。
如《請還給我》一文中的開頭:
“爆竹聲中一歲除,雪峰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年換舊福“又到了一年的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一早醒來……
作者引古詩王安石的《元日》開頭,自然地貼切的引出下文對以春節(jié)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
詩句可以在文章中穿插出現(xiàn),不落俗套,引例析理。
如《青春不朽》一文中:
遙望濮水之濱的莊周,他可是世間第一等可愛的人物。我認為此老的青春是不朽的,因為他“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許多志士仁人都在對著諸侯們不勝其煩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說著如何“治人、治世”時,他呼吁人們尋找生命,回歸心靈的家園。“吾將曳尾于涂中”,“吾寧游戲污瀆之中”……
作者以莊周這樣耳熟能詳?shù)牟牧线M行說理,卻一點也不顯得俗套,奧妙就在在于能夠引例析理,并且引用詩文“以例說例”。名人名言不在多,不在廣,而在于恰當?shù)囊谩?/p>
以精巧的構(gòu)思取的一鳴驚人的效果
作文《云深不知處》一文,不僅用了古詩題作為文章的標題,清新脫俗,而且化用唐詩《尋隱者不遇》,層層鋪墊,從登山賞景到西行訪幽,寫出林深處的藝人像詩中“隱者”一樣道行高深。不疾不徐的道出了對“智慧”的理解。“不知怎的,想起一首詩,不知有沒有記錯:松下問童子……”文章行云流水,讀來不禁感覺暢然。
總之,無論是在生動的記敘文還是思辨的議論文中,合理的引用古詩文都可以為文章添上靚麗的一道風景。
參考文獻:
[1]張彥彥.新時期小學古詩教學方法探討[J].《科學導報》 , 2013 (11)
[2]何姝《談談我對古詩教學的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