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芙萍
【摘要】教師評價是一個對教師自身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師評價制度是學校當中對教師進行價值判斷的相關制度規定。要建設一支適應新課程改革,適應素質教育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必須構建科學和諧的教師評價制度。只有將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和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科學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即要以人為本,加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人文關懷,又要加強制度約束才能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師評價 ?制度 ?高素質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204-01
教師評價是對教師工作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活動,它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提高教學效能。目前一般來講,存在著兩種類型的教師評價制度,一種是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另一種是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又稱“績效管理型教師評價制度”,是一種以獎懲、排序為目的,由學校通過對教師的工作表現和已具備的素質條件以及已有的工作績效進行判斷,將教師排序分等。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在沒有外部獎懲強化和刺激的條件下,通過實施評價,達到教師與學校共同發展、個人與組織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是一種平等協商的教師評價,更多的體現了民主管理、以人為本管理思想。
一、目前中小學教師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注重獎懲性評價,忽視發展性評價
目前普通中小學實行的教師評價大都是獎懲性評價,評價著眼于教師分等,評價結果直接同教師的獎金、榮譽、晉級、下崗等掛鉤,其指導思想是利用獎懲刺激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過度量化,容易使人們把“考試成績”當成“教育成績”。過分追求分數,偏重于某些學科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況且,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特點。這就可能導致同樣的成績包含不同的勞動付出。在這種情況下,用學生成績來評價教師業績,不能夠完全體現公正性和客觀性,難免出現失誤,致使一些教師產生不公平感。
2.注重課堂教學評價,忽視日常規范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是指對一切課堂教學活動質量或數量要求的具體規定,是衡量教師教學工作成就的尺度與準則。現在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較為完善。但教師的工作不僅體現在課堂上,課堂教學往往需要課外大量的活動支撐,比如課下教研、外出學習,外出講學等等缺乏有效評價。
3.評價標準固化單一,缺乏彈性和創新性
目前大多中小學通過成績分析、檢查教案評價教師的備課質量,通過檢查教師參加有關會議的記錄來考核教師的政治和業務學習情況,通過作業批改狀況來考核教師的工作態度。這種操作機械的評價制度,容易助長形式主義和造假之風。在實施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其結果往往不盡其意,還會大大地挫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評價工作的有效開展能夠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增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便于教育管理的科學發展,有利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然而,以上問題在實際的教師評價工作中,影響了當前教育評價的發展,對我國中小學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也影響教師專業成長。
二、構建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
1.重視體現教師評價發展性,促進教師自覺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過去的評價觀以獎懲甄別為目的,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評價應該成為教師成長的動力,而不是具有選拔甄別的“篩子”,應該立足于教師的發展。通過評價,應該使被評者感到溫暖,充滿希望,并有明確的方向。根據評價的發展性原則,我們學校今年采用提高率來計算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分,還有優秀老師的引領示范和帶動,激發了廣大教師教學熱情和進取精神,促進教師自覺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2.評價標準應體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內涵
教師評價也應與時俱進,增加一些時代需要的評價標準,比如:(1)在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學校,責任心和服務意識如何,是在教師評價中需首要關注的問題。(2)學校面向市場求生存謀發展,質量意識和效益意識將體現在教師評價中。(3)由于學校接受家長的委托培養學生,所以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必將成為學校評價教師的重要內容。
3.多元動態的綜合評價模式
教育是過程的藝術,沒有過程就沒有教育。不管開展教師評價的主觀意圖是什么,它都會影響到教師的工作目標和行為,而且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態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當開始對教師進行測量和評價時,人們的心態、行為方式等會隨之發生變化。實施動態的過程評價,有助于教師保持高質量的服務狀態。
因此,新時代的教師評價應該是獎懲性評價模式和發展性評價模式的有機綜合。評價方法應該是:使用“滿意度”等間接指標增加教師評價的量化成分,以避免直接量化固有的弊端;不能量化的部分,則應該采用描述性評價、檔案袋評價等多種方式,實現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即要以人為本,加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人文關懷,又要加強制度約束才能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夏芳.中學教師評價的問題及改革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07.
[2]劉志軍,張紅霞.呼喚主體發展的教師評價[J].基礎教育課程,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