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婕,胡 毅?
(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一科,北京 100853;2.南開大學醫學院,天津 300071)
胃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我國由于癌癥導致死亡的幾率位居第三。目前,臨床上通常采取手術的治療方法,但是由于該類疾病發病初期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并不顯著,大部分患者到院就醫時已經處于疾病晚期,錯過了寶貴的治療時機,此時,對于胃癌晚期患者而言,化療已經成為治療的首選方式[1]。臨床上利用靶向藥物治療該類疾病所發生的不良反應相對輕微,患者的耐受性相對較好,甲磺酸阿帕替尼作為一種新型的靶向藥物,在我國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已經被廣泛應用[2]。
抽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68例晚期胃癌患者進行對比研究,按照用藥類型的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常規組,分別34例。其中,治療組男性24例,女性10例,最小年齡為44歲,最大年齡為74歲,平均年齡(64.15±4.54)歲;常規組男性22例,女性12例,最小年齡為46歲,最大年齡為78歲,平均年齡(64.74±4.85)歲。經統計學的處理和檢驗,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常規組服用替吉奧(福州海王福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019)藥物進行治療,每次服用40~60 mg,2次/d,每次均于餐后30 min服用,4周為一個療程。具體可以分為以下用藥方法:①患者體表面積<1.25 m2時,每次服用40 mg;②患者體表面積在1.25~1.5 m2之間時,每次服用50 mg/次;③患者體表面積≥1.5 m2時,每次服用60 mg。
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幾率。不良反應觀察指標:高血壓、蛋白尿、白細胞減少、腹瀉等。
本組試驗均利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和核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總體有效率31例(91.18%)顯著高于常規組23例(67.6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治療有效率比對 [n(%)]
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幾率2例(5.89%)顯著低于常規組9例(26.47%),卡方值=5.314,P值=0.021,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近幾年來,臨床上通過加強對于胃癌患者靶向藥物治療的力度逐漸加深,認為抗血管生成類靶向藥物與腫瘤的發生以及血管的生成存在密切關聯[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信號的傳導通路對于血管的生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激活下游信號通路,參與到內皮細胞的遷移和生長過程,其中,VEGFR-2對于血管生成十分重要,主要表現在血管內皮細胞以及骨髓來源內皮細胞的表達。阿帕替尼作為抑制VEGFR-2的小分子藥劑,能夠有效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4]。
經過大量的分析和討論充分表明,治療組的總體有效率31例(91.18%)顯著高于常規組23例(67.65%),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幾率2例(5.89%)顯著低于常規組9例(26.47%),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可見,對于晚期胃癌患者采取阿帕替尼的治療方法,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給藥方便、耐受性好等優勢。
言而總之,與替吉奧藥物治療相比,通過對晚期胃癌患者行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不僅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同時,還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和質量,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
[1]王大鵬,宋莎莎,王 凱.晚期胃癌甲磺酸阿帕替尼聯合化療臨床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26(87):130-131.
[2]王藝茜,鄧曉琴,孫亮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1例病案報道[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6):221-222.
[3]郎豐平,趙毓毅,范 鵬.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7,32(6):996-998.
[4]姚藝瑋,何義富,胡 冰,等.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7,24(6):38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