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在2016年12月的首屆小學實踐課程研討會中,史寧中教授圍繞“核心素養的數學實踐課程與教學變革”這一主題,做了詳細、深刻而多例的講解: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一個人學習數學之后,即便這個人未來從事的工作和數學無關,也應當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這次講座就像8級地震,摧毀了我多年固有的一種教學模式:扎實的基礎+大量的筆練=死學的知識。結合“互聯網+”在教育領域中的快速滲透,促使原有的短暫應試教育觀念急速向“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觀念轉變,由重教師的“教”轉向重學生的“學”,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靈活、久遠、自由、自主。思考——踐行,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義無反顧地行走在了這條“互聯網+教育”的探索之路,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斬荊拓路。
小學一二年級,孩子們正始于一生學習的起跑線,老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孩子們一生學習的態度、習慣與方法。這個奠基者與引領者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互聯網+”的時代逐漸具有數學核心素養,使他們成為未來世界的開拓者。下面,我就針對數學核心素養之“邏輯推理”進行以下淺析。
一、深入研究教材,根據知識特點選擇適合的教法
“互聯網+教育”不但改變著原有的教學理念,也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教師、教材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教無定法,在包羅萬象的數學知識領域里,并不是每一個知識體系或知識點都必須依賴著互聯網。相反的,由于互聯網的直接、快速、便捷性,很多時候也會使孩子們在獲取知識結果的過程中少了許多思考。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這一素養,卻必須要去長期經歷、逐漸感悟、慢慢地形成。例如: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內角和》,許多孩子會根據互聯網1分鐘之內給出三角形內角和=180度的結果,從而快速解決大量相關習題。表面看似互聯網高科技下的教學,實際上卻又跳回了原有的死記苦練的機械式學習。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剪”“拼”“折”的探索求知過程反而缺失,使學生不能從此類命題中,根據已有的數學思維經驗和方法推理出四邊形、五邊形等多邊形內角和。所以,我們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得先辨析知識的生長點和延續性,把握數學內容的本質,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以啟發學生思考,積累數學思維的經驗,形成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例如:我們即將說到的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像這樣概念性的死知識,我們就可以采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使孩子們在輕松、自由、快樂的環境下自主學習。
二、“互聯網+”下的教學如何豐盈著數學核心素養中的“邏輯推理”
“互聯網+教育”的理念,重構了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關系,教師與教材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打破以往“由教定學,教啥學啥“的傳統教學常態。合理、科學地選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愉悅而主動地接受大量數學信息,累積大量學習經驗,歸納總結出規律從而順利解決生活問題。
1.微課視頻自學,構建基本概念知識
現在生活中流行著這樣一句口頭禪“有事找度娘”,充分說明了互聯網的強大。其中,教育網站里就擁有著豐富而各異的教育資源,如微課視頻。在二年級上冊的《認識時分》這一節課里,學生在家通過5分鐘的微課視頻學習,重溫了鐘面結構,了解了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計時規則,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圈是60分;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1時=60分等概念性知識。并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通過不同次數的微視頻觀察、思考,從而初步掌握了認讀鐘面時刻的方法,為有限的課堂節約出了寶貴的時間。
2.游戲通關,逐漸形成認知規律
通關游戲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在勇于闖關的過程中,許多孩子都會積極主動地多途徑尋求通關方法。錯了又來,錯了又來,這種鍥而不舍的過程,使得孩子們不由自主地將認讀鐘面時刻的方法總結成了規律:(1)先看時針,時針剛過幾,就是幾時;(2)再看分針,分鐘走了幾小格,就是幾分。分針走的格數,其判斷方法是多樣化的。孩子學習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也就各異。分針剛走幾格時,用數的方法;走整大格時,就用乘法計算;接近整時時,倒數著用減法。能夠悟出以上規律的孩子,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為他們創設分享智慧的教學環節。既激發了這些孩子學習的自豪、快樂感,也啟發了其他孩子的數學思考。創設這樣兩全其美的教學情境,使我們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了實處。
3.運用規律,拓展數學思維能力
孩子們在家完成通關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在移動終端及時根據各類數據分析學生自學效果,提取學生學習難點進行針對性備課。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教學。(1)10時55分≠11時55分;(2)2時07分≠2時7分;(3)根據已知時刻在鐘面上畫出時針和分針。學生在前面針對頑固性錯例充分交流、質疑與總結后,時刻的認知就已基本形成規律。大多數孩子會根據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系,發現30分左右時,時針在一大格的中間左右;10分左右時,時針剛過對應的數字;50分左右時,時針無限接近下一個數字。掌握基本認知規律后,對規律運用的深度與準確度,這就需要根據學生逐步形成的學習能力來決定了。總之,教學方法得當,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就會有不同層次的發展。
在這次做課的過程中,除了感受到孩子們的積極變化,我自身在教學中也悟出不少有效的教法。借助“互聯網+教學”,不僅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分層次、分階段、有彈性的進行,而且將學與練、作業與評價也及時地結合了起來。原本有限的課堂時間變得充足,老師可以充分的去啟發、鼓勵、引導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考。孩子站上講臺,優生帶動后進生,將生生交流的開放性發揮極致,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而備課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前錄制或尋找合適的網絡信息資源,代替課堂上的機械講解,而且可以反復修改,反復保存使用。教師備課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網絡終端數據的即時反饋,發現學生真實存在的學習難點,從而具有針對性的備課。這樣的教學模式,既改變了以往教師上課和批改作業的雙重壓力,也使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能力在漸進中得以滲透和培養。
乘著“互聯網+教育”的東風,我將繼續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之路上披荊斬棘,努力創造孩子們期盼的能力課堂,努力完善老師們期待的理想課堂,這條路雖任重而道遠,但吾將努力而求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