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年級習作起步中,小學生在描寫人物對話時,主要會出現格式不規范、內容不具體等問題。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對話描寫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立足“文本”,著眼對話,提煉描寫的訓練點;借助“表演”,變換形式,激發兒童的表達欲;依托“評價”,積極運用,夯實對話的描寫力。這樣,學生才能潛移默化地內化文本中的“范式”語言,提升對話描寫的能力。
關鍵詞:對話描寫;從“本”出發;指導策略
對話是人的一種基本存在的方式,而在習作中,對話更是一種重要的寫作表達方式,它能推進事情的發展,塑造人物的形象,然而學生在描寫人物對話時,會出現諸多問題,主要是格式不規范、內容不具體、表達不生動等。這些問題,影響著小學階段習作水平的提升。只有依托文本,從生本出發,才能有效提升中年級小學生的對話描寫能力。
一、 依托“文本”,著眼對話,提煉描寫的訓練點
葉圣陶說:“語文課是教師在課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孩子,教會學生說話和寫話。”“課文,只是例子而已。”筆者認真研讀教材,從對話描寫的角度,尋找特定課文中與之相關的訓練點,即:抓住對話描寫,體會其表達的特色與特有效果,讓對話指導和表達獲得生發點。
蘇教版第五冊《軍神》一課中,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人物對話與身份之間的關系,將《軍神》中第一段的對話進行了重新排列,請學生對比閱讀,感受對話描寫的特點。學生看出來,這里的對話中,沃克醫生還有一些提示語,劉伯承語言不僅少,而且基本沒有提示語。
師:為什么劉伯承說話簡短?不加提示語呢?可以結合他的身份、當時的情況來思考。
生1:劉伯承是個軍人,軍人說話都是這樣,干脆利落。
生2:當時劉伯承眼睛受了很重的傷,需要趕緊醫治,不能說太多廢話。
生3:劉伯承需要隱藏好身份,以免暴露,帶來危險。
生4:當時情況太緊急了,來不及說太多話,所以不加提示語。
師:還可以結合劉伯承的性格來思考。
生1:劉伯承特別鎮定,鎮定的人說話就應該是簡短有力,不是一長串,慌慌張張的。
師:是?。∏?,寫好人物對話,還要看說話的人是什么身份,緊急的情況下說話一定是簡短有力。為了凸顯情況的危機,可以不加提示語,讓對話更符合當時的情景。
夏丏尊先生在《學習國文的著眼點》一文中說:“學習國文,目的就在學得用文字來表現的方法?!惫P者在診療學生“對話描寫”的病癥過程中,特別注意在文本中挖掘相應的“用文字來表現的方法”——外在形式與內在表達,緊扣文本中“言語范式”進行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描寫的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切實在“一課”中真正“一得”,逐步習得對話描寫的方法。
二、 借助“表演”,立足生本,激發兒童的表達欲
“課堂表演”形象直觀,形式自由,實用性強,是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之一。對話描寫本就是將人物之間的語言形象、生動地記錄下來,具有很強的情景感,也非常適合表演。與此同時,兒童天生就有表演的欲望、展示的需要。兩者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增加課堂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踏實還原對話描寫中的具體細節,讓對話的表達擁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以《小稻秧遇險記》為例。教授第二課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請學生選擇角色,仔細揣摩“雜草”或者“小稻秧”、“噴霧器”說話時的心理、語氣、動作。學生一邊仔細思考,一邊不自覺地竟將角色當時的語氣、動作、表情表演出來了。一群飾演“雜草”的孩子,叉著腰,伸直了臂膀,指著小稻秧們,大聲叫道:“快把營養交出來!”而小稻秧則是無辜地看著雜草,聲音很小地說:“我剛搬到大田來,正需要營養,怎么可以交給你們呢?”簡單一組對話,教師請學生思考,從哪里能看到雜草的兇惡?小稻秧的可憐?學生紛紛回答“雜草叉著腰,很兇!”“雜草用手指著小稻秧,很不禮貌!”“雜草說話聲音很大,很嚇人!”“小稻秧都不敢說話了,聲音很小。”師總結:“是??!通過表演,我們明白了人物對話時,如果有了相應的語氣、動作,可以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
表演讓語言與形象在現實中結合,甚至恰時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使得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深入其心,身臨其境,如睹其物”,讓對話中的“角色”“形象”在課堂上更為豐富了。
三、 憑借“評價”,主動揣摩,夯實對話的描寫力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導教師“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評價即反思,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關注點進行反思,在表現優異之處獲得對自我的認可。在學生“課堂表演”的基礎上,進行精準評價,能夠在情境中深化理解對話描寫的細節。
表演當時,“觀眾們”采用特定的評價表,對表演進行評價,更多學生關注人物語言的提示語部分。例如《鷸蚌相爭》的故事結尾續編,三位學生人分別扮演蚌、鷸和漁夫,跟隨著說出的提示語,每個人都演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漁夫哼著小曲兒,搖搖晃晃地拎著“戰利品”,那洋洋得意的形象讓臺下觀眾忍不住偷笑了起來;鷸湊到蚌的耳邊竊竊私語的樣子表演也非常到位,最后,鷸啄斷繩子,躡手躡腳地來到蚌身邊,蚌張開殼兒,夾住鷸嘴,“噗嗤”一聲,鷸就把蚌帶飛了。
學生的評價表格中不同項目的評分層次不一,可見,學生充分利用了教師的評價細則,進行了精細地觀察,正是對于細節的細致入微的觀察,讓學生對于如何讓對話描寫更加具體、生動,有了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理解。
語文的根本性質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樣,筆者從文本的語言角度出發,根據對話描寫的特點與要求,精選“范式”中的對話描寫的形式與內容,并進行每一課的扎實落實;再從學生的學習方式角度出發,以“趣味表演”和“自主評價”這樣具有吸引力的方式,讓學生能動掌握對話描寫的細節。這樣,從“生本”和“文本”出發進行對話描寫的細致指導,學生對話描寫不規范、不具體的問題逐一得到解決,對話描寫的能力也逐步提升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劉國正主編.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7.
作者簡介:
朱莉雙,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旭日景城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