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改的春風,讓學生喜愛語文,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是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所產(chǎn)生的共識。各種教學手段的設計與應用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讓語文課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關(guān)鍵詞:語文;主題資源;設計;應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從新課標出臺后,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思想受到一定挑戰(zhàn),新的教育內(nèi)涵和精神逐漸成為主流。而這種內(nèi)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設計和應用主題資源是實施語文新課程的價值取向之一,它能使學生在語文探究活動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使孩子們童心在探究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張揚。小學語文資源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如何進行語文主題資源的設計與應用,初步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善用電教媒體,放飛語文課堂
多媒體是新世紀興起的教學運用手段,有著舉足輕重的優(yōu)越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種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落花生》是一篇精讀課文,它是一篇敘事散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一家人如何過收獲節(jié),通過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這四部分的描寫,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無私品格。從而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孩子對花生這樣事物還是比較熟悉的。但為什么叫落花生?花生的精神是什么?學生不十分了解。如果借助多媒體,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這一課時,我先出示謎語:“根根胡須入泥土,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開花不結(jié)果,地下結(jié)果不開花。”學生非常感興趣,很快就猜出這是花生。而且這謎語把花生的生長特點也概括出來了。然后我又問,為什么叫落花生,孩子只知道花生在地上開花,地下結(jié)果。但它開的花怎么在地下結(jié)果呢?許多學生都產(chǎn)生了疑問。我通過多媒體出示花生生長這一過程:開花—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鉆入土里—形成果實。
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學生對花生開花結(jié)果過程一目了然。如果單靠老師用嘴巴講是非常抽象的,同學們是不容易理解的。整體感知后,我再通過多媒體播放花生和蘋果、桃子、石榴的特點。通過這樣明顯的對比,學生都知道蘋果、桃子、石榴都高高掛在枝頭上,鮮紅嫩綠,令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而花生埋在土里,矮矮的長在地上,要挖起來才知道有沒有果實。這樣就更加突出花生默默奉獻的精神。從而讓學生加深“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些話語的理解。在教學中多媒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放飛了語文課堂。
二、 挖掘語文資源,陶冶學生情感
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有效地把資源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課堂教學相符合,打破原有的框架,把學生的情感調(diào)動起來。學生情感的陶冶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使學生對文本中描寫的事物有更加透徹的認識。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展兒童的想象,涵養(yǎng)兒童的美感。”《松鼠》為我們介紹了松鼠漂亮的外貌,馴良的個性和乖巧的行為。讓學生從讀中感悟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是本課的重要教學目標。教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同學們觀察松鼠的圖片,圖片中的松鼠可討人喜歡了: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同學們通過認真觀察,很快對松鼠這種動物熟悉了,在朗讀中也讀出了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接著,我播放松鼠搭窩的過程,使學生懂得了松鼠是一種聰明、勤快的小動物。為加深對松鼠搭窩先后順序的認識,我讓學生用“先……再……然后……”造句,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三、 創(chuàng)設情景,融入激趣教學
多元理論從本質(zhì)上幫助我們樹立了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觀念,語文教學提倡感覺視覺空間,并把內(nèi)在的空間世界表達出來,但并不是隨意發(fā)揮,也不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很多離學生實際生活比較遠,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從而造成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比如,《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月球之謎是一個天文詞匯,指月球起源之謎、月球年齡之謎、月球放射性之謎和月球磁場之謎等等有關(guān)月球的不解之謎。對于月球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是人類一直在探索之謎。這對于思維還不十分豐富的小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教者能在教學中運用科學動態(tài)畫面,創(chuàng)設情景,向?qū)W生展示現(xiàn)在已掌握的月球資料,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于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狀況有所了解。通過視頻展示月球上的地貌,讓學生知道月球上沒有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也沒有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宮殿、嫦娥和玉兔,只有荒原和高山。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快速的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月球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學也引發(fā)了孩子對月球的遐想。
四、 合理利用社區(qū)資源,增強語文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有著很強的實踐性,“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讓我在教育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和改革。我所在的鄉(xiāng)村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碧江金樓。碧江金樓位于佛山市順德區(qū)北滘碧江的一個文明古村,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金樓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蠔殼墻、水磨磚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筑實物。
學校一直都有開展了走進碧江金樓系列活動,我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征得金樓主管部門的同意,建立一支金樓小導游的隊伍,定期對其進行培訓,還邀請景區(qū)內(nèi)的導游親自授課,小導游還被安排到金樓實習,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又能拓展學生學習的途徑和運用領域。
讓我們挖掘好語文學科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做有心人,努力開發(fā),合理的設計與應用有關(guān)的語文教學資源,上好每一節(jié)課,深化小學語文教學,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提供幫助和服務,讓我們的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fā)亮,小嘴常開”,讓孩子們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得到張揚,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1]吳芳.巧用多媒體,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J/OL].新浪博客,2006,10.
[2]教學研究與管理[J].龍源國際期刊.
[3]語文課程標準[S].教育部.
作者簡介:
杜碧云,廣東省佛山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北滘鎮(zhèn)坤洲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