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語學術著作是人文社科類出版社的一個重要出版方向,本文在前人基礎上,從功能角度對外語學術著作做了分類,并分析了其出版動因,根據每一分類的特點,提出了開發相應選題時應當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外語學術著作;出版;選題開發
一、 外語學術著作的概念及其分類
外語學術著作,指的是“與外語有關的語言學、文學、文化、翻譯、外語教學法等領域的理論研究著作”(孫玉 2011:21)。這類著作的創作主體,是從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研究的專業人員。廣義上的學術著作包括“論文”“專著”“教材、百科全書”“科普作品”“學術散文”等五類(孫玉 2011:38)。其中,“專著往往是在論文基礎上的擴充,研究的范圍更廣泛、側面更豐富”(孫玉 2011:38)。本文認為,狹義的“學術著作”指的是為了傳播相關學科領域知識、發現的專門性著作,并不限于專著本身,向專業讀者、研究預備人員傳授學科知識的著作也是學術著作,這一點區別于面向大眾的科普著作。從實際操作上來看,本文認為外語學術著作通常情況下包括以下四個大類:
1. 介紹某一學科領域內的知識,如《語用學概要》。這類書籍大多是對學科領域內的基礎理論、核心概念進行闡發,在一定程度上會兼顧學科內最新研究成果。這類書籍主要是引導讀者進入學科領域的研究當中來。因此有一定的教材性質。
2. 發表作者本人在某一學科領域內的研究所得和見解,如《英漢致使句論元結構的對比研究》。這類書籍往往是就某一特定主題或研究范圍進行闡發,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其功能和論文相似,只是論文篇幅容量有限,無法給予作者充分的敘述、論證空間。這類書籍可以看作專題式書籍。
3. 文集類書籍,可以是某一位學者的個人文集,如《潘文國學術研究文集》;也可以是一份期刊一段時間里的文章精選,如《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
4. 論文集。一種是一次學術會議收到的論文合集出版,另一種是以書代刊。
作為對孫玉(2011:38)觀點的補充,本文將外語學術著作分為兩類,即知識傳授類和成果發布類,上述第一種可以歸為知識傳授類,后三種可以歸為成果發布類。有時候這兩種的分野也有些模糊化,即知識傳授類圖書兼顧成果發布的作用,而成果發布類圖書對于有學科研究基礎的學者來說,也是一種知識傳授。最直接的表現是,兩類著作對于學者評定職稱都有著很大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外語學術產品的出版,都是圍繞著這兩大方向進行的。
二、 外語學術著作出版動因分析
孫玉(2011:39)認為,外語學術著作雖然銷量不大,但是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出版社出版外語學術著作,一方面可以傳播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出版社的檔次和知名度。本文將出版社出版外語學術著作的動因,更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四個原因:1. 服務于外語學科建設。2. 為本社外語教材提供支撐,獲得社會效益。3. 承擔外語學術成果發布平臺的作用。4. 僅僅通過銷售外語學術著作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出版學術著作,一方面可以進行文化傳承,提升出版社出版品味和格調,另一方面也服務于學科建設。大學出版社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出版相應的學術著作,可以起到提升所在學校學術水平,建設學科的作用。隸屬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隸屬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是我國僅有的兩家由外國語大學開辦的出版社,服務外語學科建設是這兩家出版社從事出版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一些學科覆蓋面廣的綜合性大學,由于其外語學科影響力很大,其出版社也致力于外語學術著作的出版,如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等,都出版了一系列的外語學術著作。還有的高校出版社,鼓勵本校的學者通過本校出版社發布自己的學術成果,這樣不僅提升了本校的學科水平,也能將教學的成果通過本校出版社轉化,如南開大學出版社在英美文學學科領域成績就很好,出版有《美國文學簡史》《英國文學簡史》《英國文學通史》等外語學術著作,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一些傳統的學術出版社,尤其是一貫重視語言文字類作品出版的,和較早具有外語類編輯力量的出版社,也在這個領域很有建樹,如商務印書館、中譯出版社(前身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上海譯文出版社等。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有著外語教材的出版社,也更加重視外語學術出版。鼓勵教師以本社出版的教材及相應的教學活動為研究出發點,開展教學研究工作,在本社發表相應的學術成果,形成教學科研一體化的鏈條,對于推廣教材使用,鞏固和提升教材品牌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向社會發布科學研究成果,尤其是各類科研基金項目成果,也是各類出版社的一項任務。這類圖書雖然讀者群不大,但是由于代表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成果,因此對于提升社會效益,具有很強的意義。外語學術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因此很多出版社并不拒絕發布相關的學術成果,如國家社科基金結項成果《當代西方后經典敘事學研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而并沒有選擇一般意義上的學術出版機構。
由于我國各類高校的外語教師人數眾多,考慮到他們都有從事科研、評定職稱的實際需要,他們事實上形成了一個數量較大的讀者群。有些出版社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商機,對此做了把握,把握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是從知識傳授類產品入手,有的是從成果發布類入手。知識傳授類的代表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近年來該社引進出版了一些英文的語言學著作,如“西方語言學前沿書系”,其中列入了很多西方語言學著作,如葉斯柏森的《英語語法綱要》《語法哲學》,以及較新的《認知語言學導論》《自然句法》等;成果發布類如科學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近年來也都出版了很多國內外語學者、教師的學術著作。
總體來看,一般各家出版社都有外語學術類產品出版。這是因為我國外語教師數量眾多,許多老師有評職稱方面的實際需要。因此普通出版社的外語學術產品一般集中在專題式的成果發布類產品上,對于知識傳授類等服務于學科建設、推動學科發展的產品,涉及不多。我們分析,這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出版方向并不涉及該領域、沒有在這方面同國外出版社合作的傳統、缺少相應的編輯人才隊伍、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營銷隊伍、對于相關領域并不了解,等等。endprint
三、 對選題開發的啟示
《出版管理條例》規定,“從事出版活動,應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轉引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辦公室 2015:20)出版社在考慮出版外語學術著作的時候,可以結合外語學術著作的分類和特點,對號入座,明確選題開發方向,從而取得相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總的來說,出版社可以根據外語學術著作的分類,將自己打造成兩個平臺:學科知識獲取平臺和學科成果發布平臺。
一般來說,反映學科領域重要成果的成果發布類圖書,更容易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其中各類科研項目的結項出版物,科研成果的載體,天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一些學者獨家的科研發現,對于推動學科發展,啟迪科學研究,形成學科內的細分研究領域,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出版社可以在這個方面做長期的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有著良好學術聲譽、質量過硬的學科成果發布平臺。通過與學科領域內的學者保持聯系,關注他們的科研動態,與他們合作,將手中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出版物。通過與知名學者合作,提升自己的學術聲譽,鍛煉編輯人才隊伍,形成一個有著巨大影響力的發布平臺。
我國外語專業本科點非常多,絕大多數高校都開設外語專業本科教育,外語專業本科生在校人數眾多,其中英語專業數量更是十分驚人。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我國共有903所本科院校開設了英語專業,占我國本科高校總數的 77.4%。開設外語(英語)專業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也相應水漲船高。可以說,外語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因為確有了解、學習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知識的實際需求,所以是知識傳授類的外語學術著作的讀者對象。因此可以說,知識傳授類外語學術著作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出版社應當充分把握這一需求,出版一系列的面向研究預備人員的知識傳授類產品,建成學科知識獲取平臺,服務好有著科研養成需求的外語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
另外,知識傳授類和成果發布類著作在“兩個效益”的表現上,并不是涇渭分明的。一些成果發布類著作,由于言之有物、發人所未發,也是對相關領域的讀者,進行知識傳授,因此也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一些優秀的知識傳授類學術著作,因為系統、清楚、明確地講解了學科知識,為傳授本學科知識做出了同類著作無法做出的貢獻,也是良好的社會效益的體現。這就要求出版社在物色作者時具有慧眼,挑選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學術成果,以及系統介紹學科領域基本知識、全面反映學科領域前沿成果,語言平實流暢的知識類著作;在著作撰寫過程中,對作者做正確的引導,提供及時的、有益的幫助;在出版物審讀、編輯加工的過程中,有的放矢進行潤色、加工,打造學術精品,從而獲得“兩種效益”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辦公室編.出版專業基礎·中級[M].商務印書館,2015.
[2]李菁瑩.英語專業成國內本科院校開設最多專業[N].中國青年報,2013-9-15.
[3]孫玉.外語出版物編輯散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蔣浚浚,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