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然而從目前的現狀看備課成了老師們的“雞肋”,如何讓備課變得有效呢?首先,備課前要對當前學段、當前教材、教材中的每個單元有所分析和了解;其次,認真分析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難點,進行教學設計??傊灰獋湔n中帶著自己的思考,讓“雞肋”變得實用是可能的。
關鍵詞:備好課;“雞肋”;實用;認真分析
每位教師都清楚地知道: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大同名師閆春暉就說過:“備課是形成教學能力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三個轉化上:第一個轉化是把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教師的知識;第二個轉化是把對教學工作的安排轉化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第三個轉化是把教師掌握的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的知識?!笨梢姡瑐湔n的重要性;可見,備課這一環節是絕對不能夠“省”的。
那么如今的老師們是如何備課的呢?一些新參加工作的教師不知道如何備課,每日拿著各種“名師教案”、“備課參考”抄寫教案,然后帶著“別人的東西”進課堂,這種教案并不能在課堂中發揮真正的作用;還一些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知道如何備課了,但是為圖省事,也直接在備課本上抄寫教案,最后備的課和上的課成了“兩張皮”,對不上號,這樣的教師其實還為數不少。所以,就目前的現狀看,備課成了絕大多數教師的負擔,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去寫教案的教師不在少數。備課成了我們的“雞肋”。那么,如何讓備課變得有效呢,下面談談我在備課中的一點做法。
首先,備課前要對當前學段、當前教材、教材中的每個單元有所分析和了解,要看《課程標準》(教學課程改革的成就關鍵在于實施,在于把《課程標準》確定的理念、目標、內容與方法落實在具體的教學中)、看《教師用書》、看教材,弄清楚課程目標具體是什么,弄清楚每一個知識點的地位和作用。這樣,可以對教學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從而系統地把握好教學目標,更準確地把握好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就不會犯了盲人摸象的錯誤。相信有不少學校教研室在每個學期都會在此方面對老師提出相關的要求,我想說的是:別應付,真真正正地去看、去學、去領悟。
其次,認真分析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難點,進行教學設計。
我是這樣做的:
a. 初次看到課題先想到什么?包括階段目標、本課屬于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哪個知識領域、地位怎樣等,并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思考本課應達成那些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是哪里。這里是在還沒有看到課本編排時的想法,只是一個第一感覺,粗略的想法。
如今的新課標中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四基,即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要培養這些就不能再讓學生空著腦袋課堂,被動地去接受知識了,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課前思考、課中思考、課后思考,這樣的學習才有效。作為老師也一樣,備課時先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參照,這樣的備課才有效,此環節不可小看。
b. 看看課本是怎樣呈現的?包括例題分幾部分呈現、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以及做一做每道題目呈現的作用,對照自己的之前想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完善教學目標的、重難點的設定。此時是在看了教材的編排之后,比之前有所依據之后做的第二次備課,仍舊只是粗略的想法,但較之前更具體、更準確。此處強調一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參考的教案、名師教案再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每個班級有每個班級學生的特點,每個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劃分也不同(因為教案時樣面向一個班級,而不是某個個人,此處設想不考慮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所以備課時,此方面不容忽視。
c. 思考如何進行教學?初步制定教學過程,不再只是思考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而是有了具體的教學設計,具體的策略、具體的步驟。這時也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站在自己學生的角度上去想策略、去設計步驟。
d. 帶著自己的想法看《教師用書》上怎么說?之所以要這時才看《教師用書》是因為只有帶著自己的思考去看書才會有更大的價值,這個之前已經談過。此時,有了自己的思考,對照、對比之后找出自己想法與《教師用書》中的異同,才會真正領悟《教師用書》中“編寫意圖”和“教學建議”的內容。
e. 再一次完善目標、重難點和教學過程。這里是第三次備課,在帶著自己的想法看《教師用書》后又會產生新的想法,又會對教材的理解更加準確,此時再一次備課應該是比較成熟的想法了。此環節也是提升自己備課能力的最重要環節。
f. 看優秀課例。之所以在此時才看課例,是因為只有在深入地分析了教材、目標、學生之后才會知道取舍、知道輕重、知道深淺,將有用的、好的內容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案當中。這與之前提到的“抄寫教案”完全是兩回事,“拿來”有用的,才是好用的教案。
g. 開始動記錄自己的教案。
以上就是完成一個教學設計的全過程,整個過程中,經歷了四次備課,教案當然是有時效的。雖然經歷了多次備課,但只有在看《教師用書》環節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其他幾次都是整理自己的第一感覺,也就是直覺,可能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就夠了。而最后動筆書寫教案時因為有了之前的思考,自然可以快速一氣呵成。
當然后期在上課之前還要二次備課,課后還有反思后的修改。
總之,只要備課中帶著自己的思考,認真去研究《課程標準》《教師用書》、教材和學生,就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就能讓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收獲。長此以往,自己的教學也會有收獲、有積累、有提高。所以,讓“雞肋”變得實用是可能的。
參考文獻:
[1]閆春暉.大同名師.“春”意盎然“暉”之不去.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
作者簡介:
郭燕,青海省西寧市,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博雅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