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過分注重語言的機械訓練,一切都為了考試轉,考試考什么,我們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將學生看作了一個裝東西的容器,將學生物化了。誠然,聽、說、讀、寫,字、詞、句、篇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但僅是關注了如何寫句,如何構段,如何布局謀篇這些形式與技巧,而忽視了情感的熏陶,忽視了孩子視野的開拓,忽視了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不符合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學科性質。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它不但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前人積累下來的已有經驗知識的過程,還應該是老師與學生煥發生命光彩,作為生命延續的一個過程。走出語文看語文,在語文課堂上,除了掌握和培養扎實的語文知識、能力外,還應有對文學作品所帶來的情感的體驗,師生、生生間思想的溝通和交流,涉獵語文之外的知識以厚實自己的文化底蘊。正是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學生與文學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老師、同學合作交流,感受人類特有的情感世界,領悟做人的道理,修養心智,從一個物質的自然人成長為一個擁有豐滿的人文情感的、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正因為如此,語文課堂,在關注學生語文聽說讀寫等基本功的同時,也應該是一個能激發學生情感智慧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能開拓學生觀察視野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讓學生體驗社會角色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歷練交往本領的課堂。
一、讓語文學習激發學生的情感智慧
語言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感動人的藝術。所謂“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被選進教材的文章都包含著濃郁的感情色彩。新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能打動學生的心。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之中,與作者,與許多飽滿的人物形象溝通、交流,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的小腦袋,就如同璞玉,需要教師去開發,去雕琢。把理性的教化與情感的體驗結合起來,讓理性的認識回歸到情感的認同,這不也是“人文”的體現嗎?
二、讓語文學習開拓學生的觀察視野
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人教版實驗教材中,從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不同角度選取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材料,如《蘭蘭過橋》、《地球爺爺的手》、《火車的故事》、《棉花姑娘》等。在教學這部分課文時,教師就會抓住契合點,引導孩子收集信息資料,讓學生在生活中,拓寬視野,在語文之外學習語文。 這樣,課內外結合,學科之間結合,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生們還得到語言之外的知識,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世界。通過上網、看書,培養收集信息的習慣與能力,初步嘗試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學好語文,離不開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小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從點滴開始引導、培養,一旦激發了他們觀察生活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他們在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將會比在課堂上學到的更多。
三、語文學習讓學生體驗角色與身份
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學生從一個自然人到一個社會人的轉變過程。在課堂上,如何結合教學促進社會角色的體驗,對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與人的發展都很重要。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學習方式,其實質就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不同的角色。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不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習合作。一節課下來,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傾聽理解能力以及團隊精神都得到了培養。
四、讓語文課堂成為練習交往本領的場所
新教材在內容和形式的設計安排上都非常注重情景的互動。在教學上,教師可以靈活利用這些教學情景,訓練孩子多種交往能力,讓語文課堂活化為孩子們練習交往本領的場所。交往不僅是課堂上的,更多的是實際生活中的。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的“工具性”由此得到印證。
新課程、新教材給語文教學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在這里,我們的教學可以穿越傳統的課堂時空,把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聯系起來,與學生們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起來,語文教學是開放而鮮活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