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福珍
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這對于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信息技術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教學工具和手段,其優點是不言而喻的,關鍵是如何揚長避短,恰當運用,這也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須解決好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和實際情況,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語文教學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能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給學生一個更好的學習空間,更能體會語文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長了見識,理解了課文內容,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但多媒體選擇與運用得不當,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嚴重的會干擾、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育質量。只有正確、適當、巧妙的利用,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重大作用,才能激發學習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
二、豐富信息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多媒體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知識,在技術上做到快速切換,提供豐富的知識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大大節省了時間。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多數教師會把生字詞、課堂練習等書寫在黑板上,這樣費時費力。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在課件中鏈接相關的知識或資料,能夠將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為我所用,教師在解釋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真實生活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除此之外,還可通過補充課外知識的形式拓寬知識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積累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如在教學《春筍》時,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上網收集和“春筍”有關的詩歌、散文、故事、童話等等,在完成教學后,將收集到的資料,互相閱讀與交流,增強閱讀量,真正領略讀書的樂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和效果,減輕教師負擔。
語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并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備聽、說、讀、寫及觀察思維能力。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增加學習的信息量,豐富課外知識,拓寬作文空間,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及效果,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這樣就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如教《詹天佑》的第五段時,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討論完成下列思考題:
①詹天佑開鑿了哪些隧道?他開鑿這些隧道時分別采用了什么方法?為什么?②讀了這小節,你覺得詹天佑是個什么樣的人?③這小節分幾層?每層之間是什么關系?
這兩段教學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結構典型,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完全能夠理解文章內容,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盡管信息技術教學有很多的優勢,但是也不能忽視傳統教學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使二者緊密結合,互相補充,取長補短,才能最大的發揮他們優勢,提高課堂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應在運用多媒體的同時,也要盡可能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使課堂生成達到最佳效果,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必要的朗讀、板書,語文老師大多普通話純正,發音清晰,感情充沛,朗讀水平很高,如果老師能聲情并茂的把一篇文章朗讀一遍,勢必會引起學生的敬佩之情,學生也會下意識的進行模仿,在每天的潛移默化當中,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會不知不覺的提高,網絡里進行加工的、特殊處理的、由專業人士朗讀的課文錄音,朗讀得再好,學生認為那是別人的,不是自己老師的本事。再比如說板書的設計,語文老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在黑板上揮灑自如,會讓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也想練就如老師一樣的。并且有時候應用多媒體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當然,不能讓多媒體代替一切,要因人而異,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模式相結合,盡量的發揮他們的優勢來彌補各自不足,來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提高了學習效率,發揮了其強大的優勢。只有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地緊密結合起來,互相補充,取長補短,使課堂生成達到最佳效果,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效提高語文素養和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