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梅
《電路的組成和連接方式》是電學的重要基礎部分,也是學生在電學的第一次探究,教師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新知識,獲得學習電學的方法和技巧,為后面探究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電壓和電阻等規律奠定基礎。結合本人的教學點滴,對本節課的教學體會和感想歸納以下幾點:
1.引入環節
在引入環節,首先讓學生欣賞一些煤礦工人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和國家對煤礦工人的關心、表彰,然后讓學生了解煤礦工人在深井下工作時需要靠大頭燈來照明。然后提問學生,引出主題:給你一個燈泡、開關等器材,你能夠把煤礦工人大頭燈的簡單電路連接出來嗎?通過設疑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體現物理學科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引入環節讓學生關注與物理有關的生活現象、社會問題和科技成果,拓寬學生物理的空間,給學生的學習注入活力,充分體現了“物理—科技—社會”的思想觀念。
2.本節課以教師引導為輔,學生分組實驗為主
通過讓學生動手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將學生置于生動、開放、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教師在巡視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小組的學生正確連接好電路之后,有些小燈泡是發光的,而有些小燈泡是不發光的,這時候老師讓大家停下來,和這組同學一起分析電路故障的原因,共同想辦法,找尋解決的方案,最后歸納出電路的狀態:通路、開路和短路。
以學生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對電路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構建物理知識。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動筆等使綜合能力逐步提高,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便于教師富有成效地組織教學活動。
3.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新課程目標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老師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背熟一些物理量的定義和公式,卻不會自己去組織語言回答相關問題。比如在學習短路中,很多同學經常說“電源短路”或“燈泡短路”,實際上這樣的表達是不科學的,應該是“電源被短路”或“燈泡被短路”。教師要多提問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回答問題,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讓學生知道:科學、嚴謹的語言表達也是學好物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4.培養學生畫電路圖的技巧
教師先讓學生根據一個簡單的電路實物圖畫出電路圖。然后挑選幾個比較典型的事例讓學生在黑板上把自己的電路圖畫出來給大家看,讓大家去對比“誰畫得最好”,再一起歸納出正確畫電路圖的要求:(1)用統一的符號。(2)導線要橫平豎直。(3)電路元件要均勻分布,不要畫在轉角處。(4)導線不能交叉。(5)電路圖呈長方形等。例如下列四個電路圖中,后三個都是不夠規范的電路圖:
在現代社會中,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中學生必須具備一些有關電學的基本知識。探究簡單電路是電學的入門篇,學習了這些簡單電路的知識,讓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定性到定量認識電路,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