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唯一不變的是改變。變“知識導向”為“行動導向”,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變“有痕教育”為“無痕教育”,減少心理疏導的阻力;變“快餐式”教育為“農耕式”培育,革除急功近利的思想;變“獨舞”為“組合拳”,發(fā)揮乘數(shù)效應,開創(chuàng)“心”天地。
【關鍵詞】心理健康 四則運算 行動導向 無痕教育 乘數(shù)效應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206-02
教師不但要教書,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學生的心靈導師,引導學生在復雜多變的青春期健康成長。加強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職業(yè)心理素質”[1] 也是新修訂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目標具體要求之一。這對于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方式,開創(chuàng)“心”天地,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結合旅游酒店專業(yè)班級管理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變“知識導向”為“行動導向”,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說教式的灌輸,警察式的“命令”,塑造出來的常常是“知識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剝奪”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和自我生成,窒息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適性,這樣也容易觸發(fā)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受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及建議而懷“恨”在心,教師與學生之間“傷害和受傷”[2]的關系尤為突出,學生逆反心理之結難以解開,“孩子苦,教師累”的困境象幽靈一樣,纏繞著自己,無法擺脫,經常事倍功半,事與愿違,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我聽到了,但隨后就忘了;我看到,也就記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蔽覈慕逃姨招兄f,“不做無學,不做無教”?!白觥笔菍W生學和教師教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的粘合劑;“做”的過程就是學生心理和行為實體化的過程。在“做中學、做中教”,變“知識導向”為“行動導向”,讓學生的身心在“做點事兒”中得到體驗、受到刺激、獲得啟示、建立共鳴,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我生成能力,修正自己的心理。
眾所周知,中職生中絕大多數(shù)是中考落第生,是差生的代名詞,是“知識導向”的不適應者。但是,他們渴求存在感,有成功的欲望和沖動。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名男生,當老師批評教育他時,態(tài)度傲慢,盛氣凌人,不給任何人留情面,不服管,背后對老師“評頭論足”,自我感覺什么都會,什么都行。為了好好“教訓教訓”他,我特意布置一些任務來考驗他,并因“勢”利導。一次,在分發(fā)校服時,我讓他全權負責,從領取人簽字到分發(fā)登記、服裝大小的調換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做”的過程中考驗考驗他。不料,問題如期而至,只見他在廠方單據(jù)上簽完字領下已打包好的班級服裝后,一走進教室,就把剛剛領回的校服翻了個底朝天,直“沖”著自己的校服,一旁的其他同學也“趁火打劫”,找好自己的衣服后就各自走開了。過了一會,一同學向我報告,“老師,我的衣服沒有?!鄙倭艘惶追b?經查,這位同學的服裝被別人拿錯了,幸好沒有少。這時,我感覺到教育的時機到了,就把這位男生叫了回來,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覺得發(fā)放衣服時,不妨可以這樣做……”他聽后,連聲說:“是的,是的,老師說得對?!狈浅7獾亟邮芪业慕逃>瓦@樣在一次次地要求學生“做”的過程中,增加其內心的情感體驗,不斷強化其內生力,從而,正確地認識自我。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不斷地搭梯子、指路子,也是“教育學生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讓他自己教育自己”另一種詮釋。
二、變顯性的“有痕教育”為隱性的“無痕教育”,減少心理疏導的阻力
教育之美在于無痕,無痕的心理教育是一種方式、一種策略,更是一門藝術、一種智慧和境界。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當學生意識到你在教育他時,那你的教育將是失敗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起來”,不露痕跡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1.巧借格言名句,語言感化無痕
中職生大多都有不良的學習習慣,譬如上課愛講話,老師經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維持課堂紀律。為了改變學生這一陋習,圍繞少說主題,搜集了許多格言名句,如“蚊子遭扇打,只因嘴傷人”、“上帝給人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其實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靜水流深智者無言”、“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鳥中最會說話的是鸚鵡,而鸚鵡是永遠飛不高”、“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只言片語體現(xiàn)修養(yǎng),小事細節(jié)彰顯文明”、“聰明的人用腦子說話,愚蠢的人用嘴巴說話”、“心好嘴不好,榮華富貴折去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等,以“每日一語”的形式寫在黑板的左上角,并要求學生摘抄在一個專用的筆記本上,每次上課前老師帶著學生齊聲朗讀一遍;對那些上課愛說話的同學,單獨請他(她)讀一讀、說一說,營造一種少說多聽,亂說可恥的心理暗示。巧用格言名句,將生硬的話增添一些色彩,有利于師生間溝通,增強心理疏導效果。經過一年的班級管理實踐,課堂紀律得到了顯著改善。
2.引入行業(yè)企業(yè)文化,營造靈動空間,文化熏陶無痕
管理大體有人為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個層次。人治,有為而治;法治,有為而冷治;文治,無為而樂治。引進行業(yè)、先進企業(yè)文化進班級、進課堂、進實訓室,構建特色專業(yè)文化有助于中等職業(yè)學校“準職業(yè)人”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在“暴脾氣”的學生心理疏導過程中,我結合酒店專業(yè),常常這樣對學生娓娓道來:“人的優(yōu)雅關鍵在于控制自己情緒。我們選擇了高星級酒店運營與管理專業(yè)學習,畢業(yè)后打算在酒店業(yè)打拼一番屬于自己的那份天地,但要知道,我們將要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客人,有你不喜歡的,有性格暴躁的,有知錯不認錯的,有蓄意刁難、處處添堵的……試問:如果遇到這類客人你會怎么辦?是怒目橫眉,以暴易暴,還是以牙還是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顯然,在現(xiàn)實酒店服務與管理中這些都是萬萬不行的!是酒店服務與管理的大忌!因為顧客是上帝,顧客永遠是對的!我們無法去選擇客人,但我們一定要學會改變自己!”與此同時,我還在教室墻壁上制作張貼了麗嘉酒店集團員工的座右銘——“我們是為淑女紳士服務的淑女和紳士”和掛圖“紳士淑女儀態(tài)圖”,在班級組織建構中引入“酒店管理模式”,設立了前廳部、康樂部、客房部、人力資源部、質檢部等六個部門,與酒店業(yè)零距離對接,營造專業(yè)文化,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讓學生感受到,不是老師要求我怎么樣,而是酒店業(yè)工作需要我們應該這樣,學生們更容易接受。endprint
3.行勝于言,行為示范無痕
當晚自習要求學生閱讀時,陪伴著學生一起,與思想共舞,不游離于學生之外;當教室地面有垃圾時,俯下身子,親手將垃圾撿起放進垃圾桶,動口也要動手;要求學生在公共場合不吸煙、不喝酒的,絕不能叼著香煙,酒氣薰薰地走進教室,面對學生,言行不一……教師事事無小節(jié),教育處處皆溝通,正人先正己,律己方能律人,率先垂范,學生會在耳濡目染之中,正面地、間接地接受著教育,改變著心態(tài)。
三、變“快餐式”教育為“農耕式”培育,革除急功近利的思想
快餐、快遞、快車、快艇、快照……不知何時開始,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越來越“快”。然而,教育與其他行業(yè)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教育是農業(yè),需要順應天時,精耕細作;需要一種春風化雨、陶冶浸潤的過程;是一種“慢功夫”,需要三分教七分等,“欲速則不達”。若僅憑一兩次教育與批評就能給“后進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快餐一樣,給人們帶來快捷、方便的同時,人們卻很難對急食的“食物”進行充分的過濾,造成消化不良。為此,要注意以下兩點:
1.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犯錯誤是一種成長方式。每個人都想少犯錯、少出錯,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賞識。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處于青春的孩子容易出現(xiàn)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教師應根據(jù)錯誤的性質和特點,全面理性的分析、把舵,給予必要的懲戒以外,更需要有一顆包容之心,為學生的成長留足自主反思的空間,讓學生感受老師的嚴慈,感受到老師的各種要求是更好地保護他(她)不愛傷害,促使其自覺自愿地把握分寸,守住底線。
2.把握好關鍵時刻
關鍵時刻(Moments of Truth,MOT)[3],指的是顧客與企業(yè)資源及員工接觸的時刻。這一理論最早是由北歐航空公司前總裁詹·卡爾森創(chuàng)造提出;詹·卡爾森把顧客與企業(yè)各種資源發(fā)生接觸的那一刻看作是決定企業(yè)未來的“關鍵時刻”,并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讓關鍵時刻成為客人滿意而難忘的時刻,從而將一個連續(xù)虧損的企業(yè)扭虧轉盈。
班級管理中有許多時刻往往都能成為學生難忘的關鍵時刻,增進師生之間理解和信任,如學生成功時一次及時的祝賀,學生生日之時、生病不舒服時的一次親切問候,特殊事件的處理,重要活動等等。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資源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花兒并不都在春天開放,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孩子們的心理疏導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職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成長的“是”與“非”,靜候“花開”。
四、變“獨舞”為“組合拳”,發(fā)揮乘數(shù)效應
心相通,一通百通;心不通,無動于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架構師生心靈之橋,堅持“行為導向”,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實施“無痕教育”,減少受教育者的防備心理和心理阻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堅持“農耕式”培育,革除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打好心理健康教育“組合拳”,綜合施策,互補互濟,發(fā)揮乘數(shù)效應,在尊重生命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幫助生命自然的成長和完善,呵護好心理健康,塑造完善的心理素質。
另外,要建立一個由德育主管領導、心理咨詢師、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優(yōu)秀學生代表等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智養(yǎng)千口,力養(yǎng)一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智慧和藝術。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如果在“占領”學生的心理思想上不主動、不作為的話,那么,我們將被學生的情緒所左右,將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來維持今天和明天。讓我們一起努力,演好“四重奏”,做好“四則運算”:做好加法,“做”中“學”,“做”中“教”;運用好減法,大道無痕,減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摩擦力”;做好除法,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除去急躁心態(tài),給足時間,留足空間,讓“心”綻放;做好乘法,多措并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最大公約數(shù),發(fā)揮乘數(shù)效應。從“心”出發(fā),創(chuàng)出一片“心”天地!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
[2]蔣黎欣,蘇志勇.《用生態(tài)理念燭照學生熱愛語文之情》, 《學園:教育科研》, 2012(9):13-14
[3](瑞典)卡爾森.《關鍵時刻MOT》,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紅華(1973-),男,淮南市職業(yè)教育中心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旅游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