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建構主義為基本理論依據,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變革中進行實踐探究。雖然還存在信息干擾、重形式不重內容等不足,但無論課前、課上還是課后信息技術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實現有效教學和拓展教育時空界限等方面效果顯著,有較好的應用推廣價值。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物教學;實踐探究
一、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不是簡單地從外部填入,而是學習者積極構建的,是學習者把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進行處理、轉化。因此如果有意識地將這些理論用于生物課堂教學,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學生將充分獲得學習的自主權,提升獨立學習、獨立進行生物學探究的能力。
當前以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正迅猛沖擊著傳統的課堂教學,因為它已遠不能適應信息化的需求,而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教育時空界限,學生學習選擇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個別化教學成為可能,因此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的完美整合,將會發展出一種全新、高效的教學模式。
二、 實踐探究
(一) 備課
1. 常用的軟件
用Powerpoint、Authorware以及Frontpage制作課件和電子教案,用Word編制電子試題,用幾何畫板、Flash、Photoshop、Camtasia studio 設計圖片、視頻等素材,用電子白板、平板、手機、常用的學習APP開展教學。
2. 常用的網絡素材
(1)本校生物組課件、下載的全國、省、市級公開課課件等。
(2)浙科版電子教材、人教版電子教材、大學生物相關教材、國外高中生物相關教材等。
(3)網絡圖片、視頻、Flash、自行拍攝的照片及視頻、微課等。
(4)網絡下載的教案、導學案、試卷等。
(5)網絡下載的課題、教學指導論文。
3. 常用網絡平臺
(1)網站:生物學科網、金太陽、趙沛榮名師工作室、浙江微課網、摩課書院、云課堂等。
(2)QQ群:浙江生物匯、溫州高中生物教研等。
(3)微信群:張慶勉名師工作室等。
(二) 上課
1. 電子白板上課
電子白板是匯集了尖端電子技術、軟件技術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研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它通過應用電磁感應原理,結合計算機和投影機,可以實現無紙化辦公及教學。
課前將需要用到的課件、圖片、視頻等保存到白板的資源庫中,以備上課調用。課上師生可在白板上標注、圈畫等操作,充分發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電子白板有助于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符合信息化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電子白板的存儲、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復習鞏固,同時在學習時間上可以將校內學習和校外學習有機融合,讓課內時間成為分享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善知識結構時間;讓課外學習成為查漏補缺,自主學習,初步構建知識的時間;同時電子白板可以將抽象知識具體化、生動化,實現教學重難點的有效突破。
2. 用平板或手機開展教學
(1)作業反饋
教師在進行任務驅動教學時,發現有的學生書寫的答案非常優秀,或者有的學生的答案錯得非常的典型,教師可以及時拍照,然后將學生的典型錯誤答案投在屏幕上,完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再將學生的優秀答案投出來,達到總結提升效果。同時在平行班授課時,若該班級沒有出現特別典型的錯誤或特別優秀的答案,教師還可以將前面班級的答案調用出來,作為教學資源使用,而完成上述過程需要的技術支持僅僅是電腦、路由器、手機(或平板)、Aieserver軟件。
(2)實驗演示
生物課中有較多的演示實驗,教師往往在講臺上進行演示,或者請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演示,這樣演示的結果往往是靠近演示的同學對整個過程和結果觀察得比較清楚,離得較遠的同學基本看不清實驗的過程或結果,因此我們在做演示實驗時,可以讓學生手持教師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將整個演示實驗的過程拍攝下來,或者請學生做演示,教師將整個過程拍攝下來,然后將視頻投到屏幕上播放,這樣班級的所有同學都能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一些重要的操作教師還可以暫停視頻進行講解,操作好的地方可以及時表揚,學生有操作不規范的地方也可以讓學生查找、討論并及時糾正。
(3)結果展示
針對一些教學難點時,教師往往會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進行交流反饋,但反饋時有些同學可能聲音偏輕使其他同學聽不清楚,或者涉及復雜運算時部分同學無法跟上發言者的思路,此時教師同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邊寫邊拍,立體展示解題思路和解題過程,真正做到有效交流。
(三) 課后
1. 收集大數據
除了平時的紙質作業外,學生在周末離校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相關的學習平臺推送周末電子作業,讓學生在家里通過電腦或平板完成,教師可以實時監控每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和作答情況,通過大數據的收集整理,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錯答情況,使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針對學生錯答率較高的題進行細致分析,也可以針對某些學生的錯答情況進行個別當面指導。
2. 無邊界課堂。
(1)微課
筆者和生物組教師利用錄頻軟件(Camtasia studio 漢化版),制作生物教學視頻,主要內容為課堂教學重難點的講解和每日一題,時間5~10分鐘,格式為mp4、flv、swf等,針對的主要對象為課堂學習后仍有困難、困惑的同學,他們可以在課后到校園網“微課”的相應欄目中進行點播,以期達到及時復習鞏固的效果。endprint
(2)云課堂
云課堂是一種遠程培訓系統,支持多種信息交互方式,兼容PC、手機、平板等多種終端接入。學校可以與網絡公司合作,由學校教師事先錄制優質課程資源視頻,交由網絡公司進行推廣運行,通過學生的點擊觀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將學生的學習進行課外延伸。
(3)教育APP
APP指的是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比較著名的應用商店有蘋果的App Store。在課后學生可能還會產生一定的疑問,教師可以推薦指導學生安裝一些APP來輔助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幫學生隨時隨地解決問題。生物學中常用的APP有形色——會上癮的識花神器,小猿搜題——拍照搜題神器,3Dbody——人體系統解剖3D互動學習軟件等。
3. 交流與共享
(1)師生交流
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知識經濟社會,全球化、網絡化、終身學習等關鍵詞正越來越清晰地向我們表明,今天的教育將越來越趨向于平等的對話,而且不只是課堂上的對話,更多的是課堂外乃至網絡的對話,而信息技術的介入大大增加了師生課堂外的對話的機率。如教師可以組建班級的QQ群、微信群等,學生可以將課堂或課后疑問上傳,同學和老師可以在群里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解答等。
(2)同行交流
比爾蓋茨認為:交叉合作的激勵將會產生新的思想力量,從而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作為年青老師,如果你想更快地進步,那就一定要虛心向同行學習,共同研究討論,交流碰撞,彼此分享。因此可以將自己上課的資源、困惑等通過各種網絡平臺與同行進行交流探討,使我們的交流圈子更大更強,無限延伸,能使我們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里發現靈魂。
三、 反思
信息技術為教師在課前提供了大量的電子資源,有助于教師對教材的鉆研,創新教學設計;在上課時增加了課堂的直觀性、生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教師也可以很好地發揮主導作用,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優化了學習效果,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能得到很大提升;課后便于教師收集相關信息以便及時反饋,同時拓展了課堂的邊界,架設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橋梁。
當然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時也需要關注以下問題:如信息量過多,重形式不重內容,忽視學生的動手能力等。總之,信息技術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代替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但我們若能用好信息技術,它必將成為高中生物教學變革中的核心技術力量。
參考文獻:
[1]吳相鈺,劉恩山.生物學[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張迎春,汪忠.生物學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張喜燕.新課程背景下生物課堂教學的思考[J].中學生物教學,2011,(5):12.
作者簡介:裘杭波,浙江省溫州市,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