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學生正式進入校園的第一個階段,在小學的校園中,學生們不僅有能夠進行文化知識學習的學科課程,還有各種各樣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校園活動。而校園活動則會對學生的社會化產生更多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正視校園活動的作用,并且重視其對學生們的影響,從而利用校園活動來積極引導和促進學生們的社會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社會化;人際關系
小學生平均每天在校時間大概七小時,上課時間大約只占其中的一半,他們在學校不僅僅在接受學科知識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里邁出社會化的第一步,學生們在小學校園里開始脫離父母,開拓新的人際關系。在小學校園里,孩子們第一次踏上社會的范圍,他們開始進入社會,社會也開始將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來接納他們。他們不再是作為父母的附庸,而是作為“自己”進行社交活動,開展人際交往。校園活動不僅僅是為他們提供了平臺,提供了可能,更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都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 鼓勵學生在運動會上積極展示自己的風采
小學運動會上的項目難度會適當的降低,同學們得到成績相對容易一些,因為這時候,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給同學們一個發現自己和展現自己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成績不太好的同學,讓他們能在除學習之外的別的方面大放異彩,并讓他們在此中獲得能力感。能力感是什么呢?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同學們自己認為自己有能力做某事。同學們會在這些相對簡單的運動會項目中更容易獲得成績,而且越努力成績就會越好,成績越好獎勵就會變得越多,長此以往,同學們就會覺得自己勤奮的付出是有回報的,并且自己是有能力做到這些的。
首先要肯定自己,這是走向成功的基石,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才會愿意去做,才會努力去做。因材施教是個老話題了,正是因為學生的不同,才施予不同的教育。然而,不僅是教師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學生們更要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同學們都是不一樣的,愛好不同,擅長更是不同,在遇到挫折時,要勇于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之所在,而非自怨自艾;在發現自己和別人有差異時,也要正視這種差異,從這些差異中發現自己的動力,還可以從別的方面閃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光。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這一過程時,教師要積極發揮其作用,及時鼓勵和引導。
二、 提倡學生在集體中體會群體的力量
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我們和不同的人組成了不同的小群體,很難有人獨立于所有群體之外,合群與否也成了我們評定一個人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在日常的交往和活動中,因為共同的目標和特定的功能形成一些正式群體,也會因為興趣的一致或者行為表現的一致而自發地形成一些非正式群體。無論是哪種,群體之間都會有明文規定的或者自發的群體規范。可能小學生不太理解什么叫群體規范,但是他們一定有一些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而那些與群體準則相違背的成員,則會被其他成員疏遠,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成員一般都會自發地遵守準則,這是他們在家里幾乎沒有經歷過的。
而在校園里,同學們的群體類型則會受到校風學風等精神文化的影響,校風寬松自由的學校,群體類型會相對豐富積極,而有專門特色的學校,群體類型會相對集中且深刻。所以我們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活躍、豐富的校園大環境,教師和學校要積極引導和利用這種群體的作用,對于學生自發形成的小群體也不要一味的抵制和排擠,而要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提倡健康積極的小群體,適當引導消極的小群體。它們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更是同學們交流和互動的紐帶,對學生們的交友、能力、自尊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 引導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正確看待競爭
同伴的社會交往、共同游戲等活動,要求同學們遵守規則、承擔責任、服從權威、完成任務,要求善于團結協作、助人、謙讓,這些都會促進良好的個性品質的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但是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總會存在著競爭。競爭本身并不是壞事,然而,競爭在教育領域中的極端表現卻是有問題的。競爭被認為可以提高表現和增強動機,并將有可能產生最好的結果,但是這是有代價的,競爭在產生一個“勝利者”的同時,制造了無數的“失敗者”,處理不當,消極的影響就會超過積極的影響,尤其年級越低,收到失敗挫折的打擊就會越明顯,這會使同學們產生沮喪、嫉妒、怨恨甚至缺乏信心的自卑感,并排斥合作。
教師在這個時候應該承認學生身上的努力,善于發現學生們身上的閃光點,肯定學生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自豪感。教師此時的評價一定要多元化,對于不同的學生,評價標準可以多元;對于不同的項目,評價方式可以多元;對于不同的場合,評價語言可以多元;等等。而且,激勵性評價一定要多于批評性評價,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的心理特點,使評價能被學生接受、理解。
然而,人的心理活動都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我們這里分開闡述只是為了方便理解,但是我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一定要相互關聯地看待學生身上的問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基石,對于小學生們來說,他們既是孩子,又是學生,在六七歲到十一二歲這個階段,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年齡段,我們應該放大外界影響積極的一面,而盡可能減弱對小學生們的消極影響。我們一定要正視校園的種種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布置好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做好小學生社會化的開端,從而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MarieNathalie Beaudoin,Maureen Taylor.創造積極的校園文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07-124.
[2]吳恒山.治教方法與策略[M].廣西:漓江出版社,2010:16-23.
[3]凌宗偉.校長之道和人格修煉[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127-151.
[4]王小會,黃珊.小學生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5:96-123.
[5]郭云麗.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大連市董家溝小學為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2.
[6]陳芬.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與管理,2012(6):86-87.
作者簡介:郭凱琪,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