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應有新要求、新目標、新起色,因此學生也應當有新能力、新變化。如何在新理念下培育學生的“新”能力,便成了當前階段學校與教師非常關注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新理念;微課堂;案例
一、 做好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教學設計是教師開始教授新知的重要過程,也是教師備課的必經步驟。教師只有做好教學設計,才有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數學計算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乘法”這一課時內容時,可以將其分為四部分來講述:第一部分,教師先從復習整數乘法開始,引導學生從整數乘法出發理解分數乘法,可先列出6×4=?5×4=?這時學生可以根據乘法口訣算出24與20的答案;第二部分,教師可逐步深入講述分數相乘的含義并進行提問:“四個人都各吃了半個月餅,那么請問一共吃了幾個月餅?”小學生既可以按照四個12相加的方式得出最后的答案2,也可以結合本章知識,運用4×12的乘法運算得出答案;第三部分,教師可繼續引導學生嘗試計算5×14=?3×15=?經過一番引導性的計算后,幫助學生從中理解分數相乘的技巧,即分數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分子相乘;第四部分,教師可在最后布置有關分數乘法的作業,強化訓練,同時要求學生在正式講課時將作業完成并提交。教師實際上也是按照上述的步驟進行教學,確實大多數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有了大的提升。由此可見,教師提前做好教學設計,不但有利于讓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內容,而且也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
二、 采用案例教學,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教師可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親身講述案例或問題,即通過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來加強他們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
例如,“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計算圓的周長,同時能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首先可講述一個具體案例:“小明在操場上跑步,操場是一個圓形,已知半徑是64米,小明跑了兩圈后認為自己跑了多少米?”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認真思考。五分鐘過后,教師可邀請一位學生上臺來講述解題思路,學生甲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并回答:“根據我們上節課學到的周長公式C=2πr,將r=64代入這個公式中,同時一定要注意小明是跑了‘2圈,由此可以列出公式2×2×64π=256π。”教師可帶頭為這位學生敢于上臺親自授課鼓掌,然后再列出一個例子并提問:“要在一個正方形的石頭上鉆出一個圓形,已知正方形的周長是16厘米,那么請問能做的最大圓的周長是多少?”學生乙舉手示意并站到講臺上說“首先我們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正方形,標注出周長是16,然后在內部畫出一個緊貼著四條線段的圓,接下來我們來求解,已知正方形的周長是16,可得出邊長為4厘米,若想從正方形中取得一個最大的圓,我們發現只有當正方形的邊長等于圓的直徑時,這時的圓是最大的,同時周長也是最長的,那么我們可以列出公式C=4π。”由此可見,教師通過案例教學,不僅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
三、 采用趣味教學,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教師采用趣味教學法,有利于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其中趣味教學法包括音樂教學法、講故事教學、游戲教學法等。
例如,《加法》這節課時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充分認識“+”這個符號,同時掌握最基本的加法運算方法。基于此,教師可首先給學生講述一個“三只小豬找食物”的故事:豬媽媽為了鍛煉三只小豬的生存能力,要求他們自己獨立尋找食物,其中,第一只小豬在森林里找到了兩個蘋果,第二只小豬離開父母身邊后找到了三個蘋果,而第三只小豬卻一個蘋果也沒有找到,后來前兩只小豬看到第三只小豬餓著肚子什么也沒有吃,所以他們便分別將自己其中的一個蘋果給了第三只小豬,最后這三只小豬都吃到了蘋果,開開心心地一起回了家。教師通過這樣的精彩小故事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可趁時提問:“數一數,這三只小豬一共找到了幾個蘋果?想一想,第三只小豬有幾個蘋果?”教師可引導學生用鉛筆或者橡皮代替蘋果來進行實踐操作,同時指引他們認真分析所有的數據。經過五分鐘的思索時間后,有的學生回答:“是五個蘋果,第三只小豬有兩個蘋果。”也有的學生回答:“我通過用鉛筆做實驗,也得出了相應的答案。”教師根據上述的數據以及兩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細致的講解,同時告知學生:“原來第三只豬什么也沒有,但是其他兩人分別給了一個蘋果,說明一共給了兩個。這兩位學生回答地都很對,說明他們認真分析了上述故事中所給的數據,因此大家也應當多學習這兩位學生。”由此可見,教師通過采取趣味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在有趣的氛圍中提升自身的數據分析能力。
四、 利用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的空間思維轉化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能夠熟練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換言之,在任何時候,學生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不能使理論脫離于實踐,否則就失去了學習知識的價值。
例如,教師在講授“長方形與正方形”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思考以下問題:“在我們的身邊有什么物體是長方形的?如何將長方形轉化成正方形?”這時有許多學生都可以回答出黑板、桌子、手機、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等這些生活常見的物體。但是第二道問題卻難倒了不少學生,只有少數學生可以回答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就在于邊長,長方形長寬不一,而正方形的四個邊都是相等的,所以,減去長方形一部分長,使它的長等于寬,或者填補長方形的寬,使它的寬等于長,這樣做出來的圖形便是正方形。”根據上述學生回答,教師可親自演示長方形變成正方形的做法,讓全班學生都可以看到這一變化,然后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嘗試,從自己的親身實踐中了解圖形之間的轉化,提升他們的空間思維轉化能力,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利用學生可以接觸到的長方形物體導入課堂,確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此同時,也進一步鍛煉了他們的空間思維與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核心理念下,小學生的數學“新”能力有了新的“伙伴”,其中包括數學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轉化能力等,對此,教師應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的數學“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母少明.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促進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7(29).
[2]李小英.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
[3]張鑫.改革我們的課堂——淺析教師在高效課堂中扮演的角色[J].新課程(小學),2015(9).
作者簡介:呂國棟,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毓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