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一話語理論是美國修辭學家肯尼斯·伯克新修辭學的核心,不僅豐富了修辭學和哲學,對翻譯教學的研究也有借鑒意義。本文擬從同一話語修辭學角度探討該理論對翻譯教學的應用。
關鍵詞:同一;對立;翻譯
一、 “同一”的實質
在伯克之前,西方古典修辭學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修辭學的核心是“勸說”,強調“有意”的設計。亞里士多德說:“修辭術是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倍诵滦揶o學的關鍵詞是“同一”,強調部分的“無意識”因素。
伯克新修辭學中的“同一”并不是簡單地與古典修辭學的“勸說”對立起來,而是在“規勸”的基礎上實現“同一”。“勸說”是低級的“同一”,“同一”是最高級的“勸說”。
二、 “同一話語”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 “同情認同”策略
“同情認同”策略強調譯者與原文作者、讀者之間的共同情感體驗等。在翻譯中要設身處地的考慮原文作者的生活背景,價值觀等,從而理解文字背后的寓意。譯者在翻譯時要不斷做出假設,揣摩從原文作者輸入的信息所表達的意思以及自己將要輸出的是什么信息,同時還要時刻推測自己輸出的信息是否為讀者所理解。
以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段演講稿為例: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根據同情認同的策略,譯者要想翻譯好本段必須要了解當時英國在二戰中所處的位置,把自己與丘吉爾聯系起來,以求跟丘吉爾達到有共同的反法西斯情感和在危難時刻要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戰的迫切心情。
(二) “對立認同”策略
“對立認同”策略強調的凝聚力不是因同情而得來的,而是“一種通過分裂而達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這里所說的分裂是指相互對立的一面,即共有的敵人,兩者因具有某種對立面而認同。在翻譯中,要想達到譯者、原文作者、讀者之間的同一,首先要跟原文作者聯合起來,以讀者為共同敵人來實現譯者與原文作者的同一。
以《論語》一段話為例: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首先,譯者要與孔子達成同一,理解這段話的涵義。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浮云一樣?!边@段講孔子的生活態度,一方面,他們對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的富貴,看得如浮云一樣;另一方面,他們一碗飯,一瓢水,住破屋,身處貧困而不改其樂,還樂在其中。一般人不能忍受貧困,為什么他們能不改其樂?我們又應該以什么為樂?這實際上是反映了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和根本的人生態度。
譯文為:
The Master said, “With coarse food to eat, with water to drink,and my bent arm for a pillow, I still have joy in these things. Wealth and honors obtained by unrighteousness are to me as floating clouds.”
在翻譯中,譯者要準確地理解原文的信息,從而達到與原文作者的同一。而與原文作者的同一,只是翻譯的前提。譯者應盡可能地表達自己所理解的信息,使讀者最大程度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所要傳達的信息,使翻譯交流過程獲得成功。
(三) “誤同”策略
“誤同”策略是伯克同一話語修辭學中最具特色也是最具有哲學色彩的一個策略。伯克認為,誤同能夠使人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一定的特定情境中。伯克的這一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現實意義。能夠提醒人們不斷地從各角度審視自己的行為及想法,調整自己認知的誤區。
在翻譯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誤同”策略,將自己置身于一定的翻譯環境中,讓譯者以為自己就是原作品中的人物,翻譯過程只是換了個語種而已,但是表達的意思不管是與原文作者還是與作品中的人物沒有任何差別。如翻譯莎士比亞的小說《哈姆雷特》時,不僅要與莎士比亞同一,也要把自己“誤同”為哈姆雷特。譯者翻譯時自己翻譯出來的東西就是哈姆雷特想說的話。如“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在翻譯時把自己誤同為哈姆雷特,想象自己像王子一樣經歷過各磨難之后躊躇不定的總結——生存或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此刻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翻譯了。
三、 結語
伯克修辭學中同一話語理論對翻譯教學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告訴譯者翻譯過程不僅是譯者與原文作者實現同一,更要與讀者達到同一。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效地利用同一的三策略:同情同一、對立同一和誤同同一。正如伯克所說,只有當交際的雙方實現同一,交際才能夠現實化,同一程度越高,交際就越理想。
參考文獻:
[1] [3]李鑫華.伯克新修辭學認同說初探[J].外語學刊,2001(1):54-58.
[2] 亞里士多德.修辭學[M].羅念生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24):46.
[3] 肯尼斯·伯克.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話語批評[M].常昌富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0):161.
作者簡介:
宋立亞,副教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