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12月份,中共中央正式通過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濕地是我國公布的首批國家重點濕地保護地之一。它南寬北狹,像是一個寶葫蘆,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然而鄱陽湖當前卻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此篇論文通過對鄱陽湖地區各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掌握了鄱陽湖地區存在的生態環境方面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一系列開發與保護的措施,這為鄱陽湖地區的政決策者提供了參考資料。
關鍵詞:問題;措施;開發與保護
一、 研究區概況
(一)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概況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了下文論述的需要,后面論述簡稱為“鄱陽湖區”)是圍繞鄱陽湖為核心地帶,以南昌城市圈為紐帶,以鞏固生態、開發經濟為重要目的的經濟地帶。該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負擔著調節洪水、保護農田、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是承東啟西的支點,是我國中部經濟帶向西部經濟帶過度的前緣,還是長江沿江經濟帶、珠江三角洲經濟帶、閩南三角洲經濟帶等重要經濟發達區的經濟腹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二) 鄱陽湖區生態環境現狀
1. 鄱陽湖生物保護現狀
鄱陽湖地區生物資源非常富有,種類多種多樣、分布地帶廣、國家保護動物多。每年11月到第二年年2月,該流域便進入枯水時期,在廣闊的灘涂上形成長草的沙洲,各種魚、蝦、貝類等動物聚集在一起,水草豐美。豐富的食物、干凈的水質和溫暖的氣候,為北方南飛過冬的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
2. 鄱陽湖區土地利用現狀
依據全國土地利用資料,從2001年開始,轄區內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到2015年為止,減少到43.08萬公頃,比1988年減少了8.93%。隨著鄱陽湖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全區建設用面積從1986年1.74萬公頃增加到2016年的6.69萬公頃。
3. 水情水勢及泥沙現狀
根據1956~2016年各水文站統計數據,鄱陽湖平均水位為12.86~15.19 m,最高水位22.43~22.98米,最低水位5.90~12.90 m,水位變化幅度大。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五河”入湖泥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4. 水質的變化
1996~2000年,全湖平均Ⅰ、Ⅱ類水比例下降,占64.2%,Ⅰ類水占30.5%,Ⅳ類水占5.3%;2001~2016年,鄱陽湖不再出現Ⅰ類水,Ⅱ類水為46.1%,m類水占29.0%,劣Ⅲ類水占8.9%。1985~2016年,鄱陽湖營養化程度不斷提高。
二、 鄱陽湖區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水土流失越來越嚴峻
根據統計局資料,鄱陽湖地區目前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46.229萬公頃,占轄區內土地面積的29.6%,水土流失面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也是江西的“五河”及鄱陽湖的泥沙嚴重淤積的重要原因。
(二) 洪澇災害日益頻繁
由于上游嚴重的濫砍濫伐和過度開墾,河水攜帶大量泥沙進入鄱陽湖,使湖床湖底漸漸提高,這進一步降低了湖泊的調蓄洪水功能,使得該地區出現了不少的洪水災害,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生命與財產損失。洪災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給湖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三) 鄱陽湖水污染越來越嚴重
鄱陽湖流域經濟的發展加速,農業所用農藥、化肥以及人民生活所產生的污水進入河水,這導致了水質惡化,生態鏈遭到破壞,進一步降低了湖泊的降解污染功能。同時,隨著氮磷等有機物的排放,導致了鄱陽湖富營養化,嚴重危害當地的生態系統。
三、 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一) 加強行政管理與監督
第一,完善管理方面的制度,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各項保護與鞏固生態環境的政策;第二,嚴格執行政府制定的各項措施,運用宣傳手段,強化人民對生態保護的意識。第三,建立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機制,讓黨的政策走進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的發展出謀劃策。
(二) 及時制定鄱陽湖生態保護規劃方案
逐步建立鄱陽湖生態恢復區、農田保護示范區、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區、立體農業開發區,使該流域的生態逐步恢復。
(三) 利用科學技術
開發與保護鄱陽湖需要依靠技術,因此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適當從外面引進人才,加大對環保的資金投入,利用臨近長江三角洲的地理優勢,建立各種高校科研對接機構,最大限度的利用先進科技來治理鄱陽湖。
(四) 加強保護漁業資源
加強對漁業資源保護的資金與技術投入,嚴格執行休漁制度,嚴禁在魚類產卵繁殖季節捕魚,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淡水養殖業。
五、 結語
本文作了鄱陽湖區現狀及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分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提出了開發與保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一系列措施。爭取到2025年實現地區的中等發達,構建有活力的中部生態經濟圈,形成優質高效生態的產業群,建設宜居、環境和諧的新型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象征,中國現代化的縮影標志性區域。為到2050年前后基本實現高等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曉鴻.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評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6).
[2] 馬逸麟,梅麗輝.鄱陽湖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0).
[3] 《鄱陽湖研究》編委會著,鄱陽湖研究[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 劉信中,葉居新.江西濕地[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5] 陳宜,李美菊.鄱陽湖區域生態安全淺析[J].江西化工學報,2004.
[6] 楊桂山,于秀波,李恒鵬,等.流域綜合管理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7] 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2005.
[8] 甘筱青,黃建新.鄱陽湖生態保護與綜合開發[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9] 盧兵,程時長.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分析[J].海洋湖沼通報,2003.
[10] 王蘇民,竇鴻身.中國湖泊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11] 黃國勤,王曉鴻,劉宜柏.論鄱陽湖區農業可持續發展[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
[12] 王星,李蜀慶.土地承載力研究及思考[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11).
作者簡介:
李建昌,江西省贛州市,江西省寧都縣固厚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