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高中歷史課堂在新時期也有了新的任務。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也要在史實教學中不斷地深入挖掘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高中歷史理應擔負起這個重任。筆者在本文中首先闡述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主要的工作內容,最后對教學中具體的方法和途徑做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措施
一、 引言
高中時期是學生人文精神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而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應該在此期間發揮對學生的教化作用,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和素質。但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學還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人文”的問題,這都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去改變,以促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提升。
二、 人文精神的概述及其重要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當我將‘人文學科推薦給大家的時候,我想到的不是歷史和哲學領域的枯燥知識,而是教育人對真善美有所辨別,促進人和諧發展的科目。”人文精神一詞是由英語中“humanism”引申出來的,這詞直譯作人本主義。由此可以得出人文精神實際上是一種人對于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關切,對人類遺留的精神文化高度重視,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
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我國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師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分數的提高上,對人文精神的培養可以說是沒有絲毫效果。其次,高中歷史在考試科目里所占分值不高,教學課時自然也就少,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往往也就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挖掘歷史事件的意義。另外,社會環境的人文精神缺失也使得歷史教學中難以貫徹和落實人文精神的培養,社會的風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操守。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還十分薄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提高。
三、 主要工作內容
(一) 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學生價值觀的養成,高中生正是三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老師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逐步的引導,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精神,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對自身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使命感。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人教版必修1第四單元)這一課程時,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到列強入侵下的內憂外患,以及簽訂的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講到虎門銷煙時筆者又列舉了清末的愛國救國各項運動,使他們深刻的了解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偉大愛國精神。如此一來,將學生的個人價值觀養成與民族安危存亡結合在一起,充分地引起學生的重視,更有利于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 養成學生優秀的品質
高中歷史教材中不乏對傳統思想和優秀品質的解讀,在歷史教學中也應該結合教材深化學生的理解。筆者在講授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課的時候,將儒家文化的具體內涵,以及孔孟學說對中國人文化的深遠意義闡述給學生。結合具體的學說來幫助學生養成優秀的品質。比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教學生要善于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讓學生明白了要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要求同學們學知識要多復習鞏固。除此之外,一些人格品質也是人文培養的重點。在講到漢朝與匈奴關系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起了“蘇武牧羊”的故事,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方獲釋回漢。這些歷史故事和史實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精神養成,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材對于人文精神養成的重要性。
四、 方法和途徑
(一) 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和修養
高中老師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榜樣,歷史老師的個人修養和人文精神直接關乎對學生的培養。要想對學生起到表率作用,首先歷史老師要具備淵博的歷史知識,對于古今歷史要了如指掌。其次,要養成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在日常教學和相處中給學生樹立起榜樣。讓學生濡染在人文精神的環境中,春風化雨般的逐漸影響著他們。
那么解決方法就顯而易見了,一方面老師從自身出發加強學科知識的儲備,以及人文精神和品質的修養;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整體需要有所提高,學校或者相關教育部門要定期對老師做好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從這兩方面共同入手才能真正提高老師的育人表率作用。
(二) 創新教學的方式和內容
高中歷史教學一直存在著枯燥無聊的刻板成見,究其原因就是老師的教學方式太單一,教學內容固化,無法給學生帶來愉快的學習體驗。要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就必須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
從教學方式上看,要改變以往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高中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對于課程的講解要積極的調動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跟著一起發現問題了解歷史。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筆者在教學中經常使用幻燈片和視頻資料積極的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歷史學科知識和人文精神與多媒體結合起來,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方式。其次,教學內容上也需要豐富和創新。知識點的講解不能局限于課本,要充分的與歷史背景和現實生活相結合,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比如將岳母刺字的故事和當時緊張的宋金背景以及現代社會愛國主義價值觀互相結合,讓課堂耳目一新并將人文精神融合到了歷史教學中。
五、 結語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對于學生的知識和人文教育是一刻也不得放松。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關乎著民族和國家未來的興亡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當然,筆者的認知畢竟有限,要想不斷地豐富和完善這一教學理論,還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志軍.淺議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新教育時代雜志(教師版),2014.
[2]雷連錦.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人間·師者講壇,2016(6):256.
作者簡介:蔣峰楓,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