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極具抽象性的學科,無論是其數字還是結論,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尤其是山區小學,在師資力量有限和教學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倘若教師仍采取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參與中是無法獲得有效的數學知識的。針對這一情況,需要教師在山區小學數學教學客觀條件下,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豐富數學教學,使學生能在課堂中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避免將知識留待課后無人指導情況的出現。
關鍵詞:山區小學;生活化主題教學;教學方法
縱觀當前山區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仍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這使得數學基礎本就薄弱的小學生難以對其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加重其數學學習負擔。加之山區學校的學生在課后沒有家長或老師的輔導,其在數學課堂上所出現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只能不斷地積壓。在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客觀現實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可想而知。盡管我們無法改變山區小學數學教學的客觀現實,但是,我們可以從自身的教學出發,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和數學學習規律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此在課堂中就使學生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避免將其留待課后無人解決這一情況的出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就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所以,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常常采取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來豐富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一、 選取生活化素材
眾所周知,教材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載體,但是縱觀我們當前所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盡管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教材編寫人員有意識地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納入其中,但是在普適性原則指導下所選擇的生活內容,與山區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對此,需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山區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借助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來整合教學內容,以此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
我在組織“應用題練習”這一內容教學之前,在課間活動的時候發現我們班的兩個學生在爭吵,聽了他們爭吵的內容:
甲:我們倆是鄰居,但是,每天乙總是比我提前出發。
乙:因為我走得比較慢,如果和你一起上學,每次就會比你多用一分鐘。
甲:我每天從家到學校要走7分鐘。
乙:我卻要用8分鐘。
甲:我每分鐘大概走80米。你呢?
乙:我不知道。
我想這不正是一道現成的應用題嗎?于是,在上課之初,我會將這兩個學生的情況編織成一道應用題:課間的時候,我聽到甲乙兩名學生在為了一個問題爭論,你們愿意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嗎?甲同學和乙同學是鄰居,上學時,甲同學每分鐘走80米,從家到學校一共花費7分鐘,而乙同學卻比甲同學每天多用1分鐘,那么,乙同學每分鐘要比甲同學少走多少米呢?如此,生動直觀的生活素材的呈現,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借助生活內容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積極性,而且在問題解決中,甲乙兩名學會還學會了要相互為對方著想,德育內容自然而然地滲透了數學教學之中,教學呈現出來一舉三得的效果。
二、 創設生活化情境
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數學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了教材中,無法在實際生活中對所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情境是溝通理論與生活的橋梁,由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不妨借助生活情境創設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情境中感知數學、理解數學。
(一) 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生活情境
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運用到各種各樣的與數學有關的問題,但是在有限的數學認知能力的作用下,他們很難將這些問題與數學掛鉤。既然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已經存在數學的影子,那么,我們不妨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來創設生活情境,使其在直觀的情境中抓住數學的影子,自主地建構起生活與數學的關系,為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在組織“比例”這一內容導入的時候,會先向學生呈現一組來自于其生活的比例數據:我們的身高與我們的腳底板長度的比值為7∶1;拳頭一周的長度和腳底板的長度的比值是1∶1。學生們聽到該數據之后會感到很新奇,躍躍欲試,想要實際測量來驗證這一組數據。我會給予學生時間,以小組形式引導他們自主測量、自主驗證。在測量之后,大部分學生所得到的結果與上述比例一致,此時,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感知到,我們根據以上的比例內容,在買鞋子的時候,就不用親自試了。在此生活經驗運用中,不少學生還想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比例。如此,教學內容在學生探究興趣高昂的情況下順其自然地引入了。
(二) 創設促進學生數學探究的生活情境
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的目的之一在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使其在生動、直觀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探究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如此學習效果自然比教師的知識灌輸要好。由此,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創設極具探究性的生活情境,可以借助生活問題情境來為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指明方向。
我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教學之后,會將學生從課堂帶到課外,向學生出示一道極具挑戰性的生活問題:學校打算在操場的西南角用長100米的欄桿圍出一塊菜地,這個菜地的一面是靠墻的,而且這面墻的長度是80米,假如,我們所圍出來的菜地的面積不能少于800平方面,那么,我們要采取什么方法來圍出這個菜地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可以在小組合作下親自測量、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下,他們自然會聯想到所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借此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一方面豐富了課外作業的形式,另一方面還使學生將所學運用到了生活實際之中,有利于學以致用的實現。
總之,在山區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入手,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豐富教學活動,使山區小學生在有限的教學資源下,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參考文獻:
[1]谷美瓊,夏文球.小議山區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之惑[J].新課程(小學),2016(06).
作者簡介:
朱玲仙,浙江省義烏市,義烏市上溪鎮溪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