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本文通過解析孟子提出的“仁義禮智”的道德訴求和道德規范、“誠信”理論、“反求諸己”的道德自律意識和“養吾浩然之氣”的崇高人格追求理論為出發點,結合民辦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探討其在民辦高校立德樹人中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孟子;道德修養學說;民辦高校;立德樹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 21-0090-02
doi:10.3969/j.issn.1671- 5918. 2018. 21.04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中國儒家思想占據著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亞圣”的孟子繼承發揚了儒家的“內圣”思想,提出了道德修養的方法。在民辦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孟子的道德修養觀念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其理念思想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一、孟子的道德修養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仁義禮智”的道德訴求和道德規范
孟子師承子思一派,他認為人的道德修養主要表現為:五德。何謂五德呢?孟子認為:仁之于父子,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盡心下》)在孟子看來,仁、義、禮、智、圣為五德。在這五德之中,由于圣要求太高,所以普通人做不到。因為“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所以普通人只要做到“仁義禮智”足矣。“仁”一般涉及人的內在本質;“義”則涉及人之所以為人的實現路徑;“禮”和“智”是從屬于“仁義”的道德規范。所謂“禮”,指把“仁義”通過一整套的儀式或程序表現出來,并使之具有典雅性,“智”則指明白了“仁義”的道理后就應該付諸行動。
(二)“反求諸己”的道德自律意識
孟子主張,道德修養要從自己做起。“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在孟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那么就可以找到通往“仁”的最光明大道。“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首先要加強自身修養,不要怨天尤人,失敗了就從自身找原因,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三)“養吾浩然之氣”的崇高人格追求理論
孟子日: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道德修養的目的是塑造理想的人格,那么,何謂理想人格?那就是培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其實是一種人的精神狀態,一種氣概,一種風度,一種高尚人格。浩然之氣,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不是靠偶然的行為就可以獲得,所以要求要持之以恒。孟子認為,“大丈夫”的行為是高尚人格的人所具有的修養和品格。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大丈夫”要活得光明磊落,這些人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之中,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之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義”之上。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與普通高校相比,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似乎更加浮躁,不穩定。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學生沒有進入心儀的學校,選擇民辦高校是迫于父母的壓力,帶著負面情緒。這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了解,甚至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思想上也放松了警惕。其次是沒有很好的人生規劃。有些學生升人大學后,對人生及職業生涯缺乏合理的規劃,失去了奮斗目標,缺乏應有的白我控制力和約束力,于是混日子、混文憑,得過且過。同時,近年來,民辦院校大學生的壓力也有不斷加強的趨勢。如就業壓力、經濟壓力、心理壓力等使他們不堪重負,在這些壓力背景下,做好民辦院校大學生道德教育和引導尤為重要。
三、孟子的道德修養學說在民辦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的價值分析
(一)教育大學生處理好家庭社會倫理關系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德是不可缺少的。四德之中,義以“仁義”二德為主。仁者愛人,所以要教導學生學會“仁”,去關心愛護自己的同學。其中培養大學生家庭社會倫理關系尤為重要。
1.良好的家庭倫理關系的培養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家庭倫理關系要從小培養,因此,父母要用良好的家風、家俗和言傳身教來影響白己的兒女。當孩子跨人大學的大門,做父母的絕不能交差卸任。而要與學校的輔導員保持溝通和聯系。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思想狀況。有空常去學校探望。不要等到孩子出問題了,才來過問,那時悔之晚矣。要經常教育孩子尊師敬老,助人為樂。高校輔導員也要主動與家長聯系,把孩子的情況及時向家長傳達。爭取把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
2.良好的社會倫理關系的培養
現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一些人嬌生慣養,進入大學后,集體生活開始。但有些學生根本適應不了。與同學關系僵化,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則孤芳白賞。輔導員或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及性格特點,有教無類。鼓勵學生與別人多溝通交流,打開心窗,走出內心的陰霾。要多培養學生思想監督員,有什么情況及時匯報。學校心理咨詢服務隨時向大學生開放。要教會大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解決戀愛挫折等思想困惑。要學會“仁義”待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要讓大學生不僅要遵守倫理道德規范,還要關愛他人,常存一顆包容之心。
(二)要加強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品格
孟子曰:“……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而《中庸》第20章有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其實,孟子之說來源于子思,而孟子有所發揮,特別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思誠”。人能夠思誠,是由于本身能明。而人本身能明,則義是由于人具有誠。“故君子誠之為貴”由此可見,孟子加強白我修養的方法之了,那就是思誠。
大學生考試作弊、曠課、遲到、早退等違紀的行為恰恰是因為缺乏誠信的表現。孟子認為:“君子不亮,惡夫執?”(《孟子·告子下》)意思說,誠信是君子的基本品德,如果不能做到誠信,怎么能有操守。考試作弊、曠課、遲到、早退等這些都是沒有誠信的表現,所以大學生要培養良好的品質和操守,必須做到誠信。那么誠信如何培養呢,那就要“思誠”。思誠就要從自身做起。大學生因為青春年少,多有叛逆之心,越是擺大道理或處罰,往往他們越是不聽。因此,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還要通過一些活動有意引導。學校宣傳部門要通過宣傳欄、廣播等有效宣傳方式,弘揚主旋律。春風化雨潤無聲,潛移默化。讓學生自已有“思”,如果學生自己想通了。比老師說上千句萬句的教導的話都管用。
(三)應加強學生的“自省”和“慎獨”教育
大學生犯了錯誤,許多人不從自身找原因,怨天尤人,總是埋怨身邊的同學或老師。“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而所以自任者輕。”(《孟子·盡心下》)嚴于責人,寬于責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沒有擔當精神,這就是導致人際關系惡化的原因,從而引起一些校園悲劇的發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圣賢都喜歡從自身找原因,自查自糾。“愛人不親,反正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我愛別人,可是別人卻不親近我,那就得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愛。我對別人很有禮貌,可是人家卻不同樣對我,那就得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尊重人家。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將會給自己減少不少的麻煩。如果當初馬加爵和林森浩與同學發生口角后,能夠多從自身找一下原因,忍讓一下,也不會發生那樣的悲劇。因此,必須要教導大學生茲自省,提升自己的完美人格。
“慎獨”是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修身之法。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慎獨”就是“修齊治平”之中的修身中的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君子慎獨。”就是說,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都能夠得到大家的稱贊。”西方著名哲學家康德亦認為,唯有自主自覺的行為,才會有道德價值。自主行為是自覺行為和確認行為達到恰當平衡的結果,也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有意識行為趨于穩定,從而在一定程度轉化為習慣。如果一個人的自主行為是健全的,那么,他基于自主行為而向習慣的轉化將是一種人生境界的升華。
(四)培養大學生“浩然之氣”
道德行為總是以一定的理性為價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那么,如何才能使至善來成為指導學生行為的道德理想,必須培養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而且,近年來,有專家學者提出,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還有助于養生。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達大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氣血調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能夠達到養生的效果。因此,對于醫治一些越軌大學生病態生理等具有諸多好處。
孟子認為,如果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人們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校正大學生的越軌行為,必須培養學生的“浩然之氣”。
參考文獻:
[1]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
[2]陳曉平.面對道德沖突: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234
[3]朱勝利.大學生“慎獨”精神的培養策略淺談[J].文教資料,2009(5):197.
[4]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84.
[5]樂愛國.孟子論“氣”與儒家養生學[J].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