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程小紅
摘要:特發性膜性腎病屬于難治性腎病最常見病理類型之一,西醫至今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案。程小紅主任醫師師承我國中醫腎病大家吳康衡教授,臨證中擅用姜黃和虎杖來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多獲良效。筆者對程老師運用姜黃和虎杖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的經驗加以總結,以饗同仁。
關鍵詞:姜黃;虎杖;特發性膜性腎病;程小紅;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25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0-0006-03
程小紅,主任醫師,陜西省名中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常委,陜西省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程老師臨證中擅用姜黃、虎杖,在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在讀研期間,師從程小紅主任醫師,有幸多次隨恩師門診,多有感悟和收獲。
1 西醫對特發性膜性腎病的認識
特發性膜性腎病(IMN)是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最常見的病理類型之一,其特征是:腎小球基底膜(GBM)彌漫增厚伴上皮細胞下免疫復合物沉積。IMN病因不明確,好發于中老年,約80%的病例表現為腎病綜合征(NS),40%出現鏡下血尿,一般不出現肉眼血尿,早期很少出現高血壓,高血壓的發生多提示疾病進展,約1/3病情穩定,1/3自發緩解,1/3腎功能逐漸惡化,30%~40%表現為持續性的NS在10年后進展至終末期腎病。西醫治療多予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力爭病情緩解或部分緩解,減輕癥狀、減少尿蛋白排泄、延緩腎臟損害及防治血栓栓塞等并發癥。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激素抵抗或依賴,或因藥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使其成為難治性腎病。
2 中醫對特發性膜性腎病的認識
中醫學中無“膜性腎病”之病名,根據其水腫、泡沫尿、乏力之臨床表現,多歸于“水腫、尿濁、虛勞”范疇。《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以表里上下為綱,將水腫分為:風水、皮水、石水、正水、黃汗五類:宋代嚴用和進一步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愈權衡,去宛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金匱要略》進一步指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水腫必須忌鹽。近些年來亦有不少研究,陳以平[1]教授認為本病存在“虛、濕、瘀、熱四大病機,脾腎氣虛是其基本病機,常貫穿膜性腎病發病始終”。吳康衡[2]將本病分為濕熱內蘊、痰瘀互結、腎陽虛衰、精血匱竭四型,認為“水毒相攻,痰瘀互結,精陽衰竭”是基本病機,治療上提出“行氣化濕清熱,消痰軟堅散結”之法。劉玉寧教授認為[3]“脾腎氣虛為病機之本,濕熱內蘊為病機之要,瘀水互結貫穿疾病始終,肝郁氣滯不可忽視”。將本病分為瘀水交阻、濕熱內蘊、肝郁氣滯、脾腎氣虛四型。臨證中注重微觀辨證,擅用蟲類及藤類通絡。
3 程老師運用姜黃和虎杖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的經驗
程老師在臨床經驗的大量積累及實踐中,總結出特發性膜性腎病病機:濕邪為標,正虛為本,瘀血為患。濕邪為標,并可兼夾寒邪及熱邪,成寒濕或濕熱之證。正虛為本,正如《景岳全書·腫脹篇》 云:“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肺虛則水失通調而淫漬,脾虛則水無所制而泛濫,腎虛則水失所主而妄行,則見面部及肢體浮腫;脾虛精微下陷,腎虛精微外泄,可導致蛋白尿。瘀血為患,《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水濕內蘊、脈絡瘀滯,呈交相濟惡之勢,常導致水腫、蛋白尿加重。程老師擅長腎臟病理,將顯微鏡下的病理改變視為中醫望診的延伸,創新性的提出了腎臟疾病微觀辨證,認為腎臟病變屬“腎絡微型癥瘕”,治療上注重活血散結。
對于膜性腎病的治療,程老師提出“祛濕、扶正、活血”三大治法,強調濕邪去,瘀血消,則諸證多易緩解。在治療用藥時尤其喜用姜黃、虎杖,因姜黃可“下氣,破血”,虎杖能利濕、清熱、散瘀,二者配伍具有清熱利濕,活血行氣之功效,切中膜性腎病病機。近年來中藥藥理研究證實,姜黃[4]的主要成分姜黃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纖維化、抗凝、降血脂、抗菌等藥理作用,可以通過影響細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質、膠原、纖維黏連蛋白、氧化應激、TGF-β信號通路、腎組織超微結構及細胞增殖等多方面機制起到腎臟保護作用。姜黃[5]還具有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虎杖及其提取物[6]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包括抗感染、抗炎、抗氧化、代謝調節、器官保護、抗纖維化等作用。而且虎杖具有利尿作用[7]。
程老師將本病分為濕熱蘊結、痰瘀互結、腎陽虛衰、脾腎氣虛四型,分別施以清熱利濕、化痰散瘀、溫補腎陽、益氣補腎之法。臨證中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姜黃、虎杖,一般姜黃、虎杖的用量為10~15 g,根據濕邪的兼加、瘀血的程度、正氣虧虛的不同,配伍清利濕熱濕、活血化瘀及扶正之品。水濕偏勝者,配蒼術、茯苓,或合用五苓散及五皮飲以祛濕;濕熱壅盛者,配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或合用三仁湯清熱利濕;瘀血明顯者,合用桃紅四物湯,并配伍活血利水之品,如牛膝、益母草,腎陽不足者,配牛膝、杜仲,或合用腎氣丸溫補腎陽。脾腎氣虛者,配黨參、山藥、茯苓等益氣補腎。
4 典型病案
患者李某,男,50歲,2017年3月初診,以“間斷雙下肢浮腫1周”為主訴,患者1周前受涼后出現雙下肢浮腫,伴泡沫尿,無尿色及尿量異常,無皮疹及關節痛,于當地醫院查尿常規:蛋白3+、潛血+,尿蛋白定量5.1 g/24h,血清白蛋白21.2 g/L,血清肌酐未見異常,后行腎穿刺術,病理示:Ⅱ期膜性腎病,因患者拒絕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故前來本院就診。刻診:乏力,雙下肢浮腫,全身困重,惡心、不思飲食,平素畏寒怕冷,泡沫尿,舌尖紅,苔薄黃,脈沉滑。中醫辨證:水腫病,證屬脾腎氣虛、濕熱蘊結,治宜健脾益腎,清熱利濕,處方如下:姜黃10 g,虎杖10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莪術10 g,川牛膝12 g,杜仲15 g,炒薏苡仁15 g,炒山藥15 g,木瓜 10 g,羌活 10 g,忍冬藤15 g。予中藥14劑,日1劑。
二診:患者水腫減輕,3天前不慎受涼,現咽干咽癢,腹脹、不思飲食,舌微紅,苔薄黃略膩,脈細緩。復查尿蛋白定量5.0 g/24h,血白蛋白24 g/L,治療在原方基礎上加蟬蛻15 g,蒼術15 g,三棱15 g,予中藥7劑,日1劑。
三診:患者雙下肢輕度浮腫,尿中泡沫減少,舌暗紅,苔白膩,脈沉滑。血白蛋白27.6 g/L,尿蛋白定量未查,中藥調方如下:姜黃10 g,虎杖10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三棱10 g,莪術10 g,川牛膝12 g,炒薏苡仁15 g,炒山藥15 g,石韋10 g,羌活10 g,蒼術15 g,丹參10 g。患者服藥1月,自覺諸證緩解,后在程老師門診堅持服用中藥5月余。2017年10月連續多次查24h尿蛋白定量1 g以下,血白蛋白33~36 g/L。
按:膜性腎病是中老年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的病理類型,中醫藥治療膜性腎病多有良效。本例患者結合中醫四診,辨證屬于脾腎氣虛、濕熱蘊結,治療予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羌活清熱祛濕,杜仲補腎,炒薏苡仁、炒山藥健脾益氣,木瓜化濕和胃安中;血不利則為水,故姜黃、牛膝相伍以活血利水;血不和則脈絡受損,故輔以忍冬藤和絡。二診時,患者外感風寒,濕滯脾胃,治療予原方加蟬蛻解表利咽,蒼術健脾燥濕,三棱消食去積。三診時患者瘀血明顯,于前方加丹參活血,佐以石韋利水。程老師認為姜黃、虎杖兩藥合用,可清濕熱,去瘀血,切中膜性腎病病機,故臨證中譴方用藥必不離姜黃、虎杖,并隨證靈活加減,取得了良效。
參考文獻:
[1]劉玉寧,杜蘭屏,鄧躍毅.陳以平教授治療膜性腎病的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4,5(3):131-132.
[2]羅勤.吳康衡教授治療膜性腎病的學術思想及臨床實踐[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0,11(8):667-668.
[3]張海濤,馬雷.劉玉寧教授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的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3,14(1):4-5.
[4]王巖,張博.姜黃素對腎臟保護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5):23-25.
[5]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6]夏婷婷,楊珺超.虎杖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3):294-296.
[7]薛嵐.中藥虎杖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1):651-653.
(收稿日期: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