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友
關鍵詞:胃腸安膠囊;制備方法;臨床應用;胃腸疾病
中圖分類號:R28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0-0096-03
胃腸疾病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治療病程長,復發率高,病人十分痛苦。為選擇有效的治療藥物,筆者依據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注重總結、在古代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診療手段,利用現代的制劑工藝,制成了新型制劑、開發出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胃腸安膠囊。用于臨床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非特異性結腸炎、胃酸過多、胃痙攣等,療效較好。
1 處方組成與制備工藝
1.1 處方組成 三七40 g,太子參60 g,川黃連40 g,砂仁60 g,五味子60 g,白芨120 g,山藥40 g,元胡80 g,蒼術60 g,木香60 g,黃芪60 g,黨參40 g,干姜40 g,丁香60 g,重樓60 g,加玉米淀粉賦形劑至1000 g。
1.2 制備工藝 太子參等13味藥,煎煮提取、濃縮后得浸膏;三七、黨參粉碎過4號篩得細粉,加入上述浸膏中,充分攪拌均勻,干燥后,粉碎過4號篩,膠囊填充,分(包)裝,即得。
2 質量標準
2.1 鑒別檢查
2.1.1 性狀 本品膠囊內容物為棕褐色粉末;味苦回甜。
2.1.2 鑒別 取膠囊內粉末1 g,加氯仿20 mL,加熱回流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解。另取五味子對照藥材1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 ℃~60 ℃)-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 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取膠囊內粉末0.5 g,加水約5滴,攪拌,再加以水飽和的正丁醇5 mL,密塞,陣搖約10 min,放置2 h,離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飽和的水,搖均,放置使分層(必要時離心),取正丁醇層,置蒸發皿中,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三七藥材同法制備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 ℃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硫酸溶液(1:10),于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取膠囊內粉末1 g,加甲醇10 mL,溫浸,振搖30 min,濾過,濾液濃縮至1 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太子參對照藥材1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 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1)為展開劑,置用展開劑預飽和15 min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干,在紫外燈下觀察熒光。再噴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取膠囊內粉末1 g,加甲醇50 mL,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溶解,加濃氨試液調至堿性,用乙醚提取3次,每次10 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延胡索對照藥材1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 μL,分別點于同一用1%氫氧化鉀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乙烷-氯仿-甲醇(7.5:4:1)為展開劑,置于展開劑預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干,以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取膠囊內粉末2 g,加乙醚20 mL,水浴上回流15 min,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 mL左右,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重樓對照藥材2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為展開劑,置于展開劑預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3~5 min至斑點顯色清晰。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1.3 檢查 應附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L膠囊劑項下有關規定。
2.2 衛生標準 應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有關膠囊劑中有關衛生學限度有關規定,細菌、霉菌在檢查限度內。
2.3 崩解時限及裝量差異 均應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附錄有關膠囊劑的規定。
3 方解
白芨、重樓、三七消腫生肌、止血;太子參、白術、黃芪、山藥、黨參益氣、補脾健胃;丁香、木香、延胡溫中健胃、行氣止痛;五味子養陰;砂仁、蒼術健脾燥濕、理氣和胃。全方本著標本兼治的原則,配伍嚴密,療效全面,療效顯著,臨床上收到較好的反應。
4 臨床應用
4.1 臨床資料 診斷標準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孫傳興主編的《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從1998年至今,據不完全統計,使用該制劑中的患者年齡最小22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37歲,其中男2500例,女2000例。患者均有慢性上腹部疼痛(腹隱痛、灼痛、劇痛)史,呈周期性發作,與季節、精神、飲食等有關;常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物理檢查:經X線鋇餐檢查見有龕影及黏膜皺襞集中等直接現象。胃鏡檢查可于胃或(及)十二指腸球部、球后部見圓形、橢圓形或線形、底部平整、附有白苔、邊緣整齊的潰瘍,可見不同程度的點狀出血點、潰瘍面。大變隱血試驗呈陽性。
4.2 治療方法 飯前30 min經口服給藥,每次服藥6粒,每日3次,服藥期間忌辛、辣、酸、冷食物。1個月為1療程。
4.3 療效標準 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孫傳興主編的《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痊愈: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潛血陰性;X線鋇餐檢查龕影消失;胃鏡檢查潰瘍已為白色瘢痕期,且幽門螺桿菌已轉陰者為痊愈。好轉:癥狀明顯改善;潰瘍為愈合期,幽門螺桿菌未治療或仍陽性者;胃鏡檢查潰瘍縮小或(及)X線鋇餐檢查龕影縮小。有效:癥狀有緩解,潰瘍面有愈合;無效:癥狀無緩解,潰瘍面無愈合。
4.4 治療結果 經過1個療程治療,痊愈3150例,占70%。經過2個療程治愈675例,占15%。經3個療程治愈450例,占10%,無效450例,占10%。總有效率90%。
5 討論
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屬中醫胃痛的范疇,臨床上有肝郁氣滯、胃熱、脾胃氣虛(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及瘀血內停等5個常見辨證分型,并隨癥候的變化進行治療,臨床上一般采取益氣養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
多年的臨床實踐應用表明,胃腸安膠囊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收效明顯,對胃腸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本方制作工藝簡單,成本較低,療效明顯,副作用小,服用方便,適用于廣大患者。
參考文獻: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治療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