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玉 劉芳
摘要:臨床上小兒咳嗽病久多見陰虛肺熱證,近代醫家運用養陰清肺湯治療小兒陰虛肺熱咳嗽療效顯著,通過對文獻中關于陰虛肺熱咳嗽病因病機的梳理,以及對養陰清肺湯組成的分析,闡述養陰清肺湯對小兒肺系陰虛內熱證的治療效果顯著的原因。
關鍵詞:養陰清肺湯;陰虛肺熱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0-0033-03
養陰清肺湯首次見于清·鄭梅澗所著得《重樓玉鑰》,原為治療白喉所設,《重樓玉鑰》卷上云:“此癥發于肺腎,凡本質不足者,或遇燥氣流行,或多食辛熱之物,感觸而發……經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白喉屬于肺腎兩系病癥,因體質虛弱,復感受燥、熱之邪所致,多為肺腎陰虛熱證,遂治以養陰清肺,辛涼散熱之法。養陰清肺湯全方由大生地、麥冬、元參、白芍、甘草、丹皮、川貝母、薄荷所構成,具有養陰潤肺、辛涼散熱的功效,對于肺腎陰虛之證治療效果顯著。隨著現代醫家對此方的深入研究及臨床使用,該方現廣泛用于小兒陰虛肺熱咳嗽的治療上,且效果顯著。筆者通過對文獻中關于小兒陰虛肺熱咳嗽病因病機的梳理,以及對養陰清肺湯組成的分析,闡述養陰清肺湯對小兒陰虛肺熱咳嗽的治療效果顯著的原因。
1 小兒陰虛肺熱咳嗽的病因病機
《素問·調經論》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指出體內的精氣不足,可導致身體乏累,因四肢屬脾,肌肉屬胃,故體內精氣不足時可導致脾氣虛弱以致運化失調,胃氣虛弱以至于腐熟水谷功能失調,如此中氣不能上行,糟粕不能下行,清濁混居于胃中,積而為熱,熱氣經膈上熏于胸,故有陰虛內熱之證;熱氣積于脾胃之中,日久可傷脾胃之津液。因此,陰虛內熱之證,常出現脾胃之陰液不足。故陰虛內熱證時,應兼顧脾胃之陰的滋養。
《素問》卷上云:“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指出胃乃五臟之本。因此,在治療陰虛內熱型咳嗽時,應注意脾胃之陰的滋養,脾胃中津液充足,才能上供于肺,以補肺津[1]。《內經》曰:“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但它不僅與肺相關,還與脾腎有密切的關系。脾胃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泉,腎中藏有元陰之氣,脾土生肺金,腎陰滋肺陰。因“金水相生”,故肺陰不足,日久必傷及腎臟,以致腎陰亦虛;腎陰虛弱,不能滋養肺陰,也可致肺陰的虛弱,久之可導致肺腎之陰具虛。故陰虛肺熱咳嗽常見肺脾腎三臟陰虛之象,故在滋養肺陰的同時亦需滋養脾腎之陰。
對于陰虛肺熱型咳嗽的病因病機的研究,現代醫家認為,陰虛肺熱證的病因病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
1.1 先天稟賦不足
1.2 六淫侵襲、七情太過、飲食失調和藥物損傷 外感六淫之邪均可侵襲肺衛,損耗肺中陰液,使得肺陰虧虛;七情太過也能導致五臟的損傷,久之可導致體內氣機的運行失衡,逐漸導致氣機郁滯而化火,日久可導致津液的虧虛,津液虧虛則可使體內得火更盛,循環往復,最終導致肺臟失去津液的濡養而痿;肥甘厚味之物,可助熱氣生長,食用太過,久之可導致陽熱太過,損傷津液,可出現肺陰虛的癥狀;藥物的使用不當,也能損傷肺之津液;
1.3 五臟相傳 心火為相火可傷肺金,然心火居君主之位,性情穩重,不四竄劫掠,即使有時因過勞而使心火有所亢盛,僅擾肺而致氣逆而咳,不至于傷及肺陰。一旦涉及命門相火內煽,暗耗腎陰,陰陽失衡,相火從下而上,亢盛內動,使君火之威上犯于肺,下為相火所薰,三臟均病而出現肺陰不足。若飲食失節而引起脾胃損傷,或因先天脾胃虛弱,致脾之精氣虧虛而上輸肺者亦少,從而導致肺陰不足;
1.4 氣虛及陰。若咳嗽時間較長,肺中的陽氣日日損耗,久之肺中的陰液必會受損。
以上所述,都可以導致肺陰的虧虛,使得肺失肅降,發為咳嗽。綜上所述,可見陰虛咳嗽不僅是肺陰的虧虛,亦有脾胃之陰的不足及腎陰的虧虛。小兒因其“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及“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特點,故其咳嗽病久易出現陰虛肺熱證,易導致脾胃、腎之陰液不足,故治療小兒陰虛肺熱咳嗽時應兼顧脾胃腎之陰的滋養。
2 養陰清肺湯的組方特點
養陰清肺湯方中君藥為大生地,苦寒清泄,味甘質潤,入腎經,養陰生津,清熱涼血;臣藥為玄參、麥冬,其中玄參養陰生津,降火解毒,麥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佐以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消腫,白芍斂陰養血,川貝潤肺止咳,清熱散結;少量薄荷辛香涼散,解表利咽;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以為使,具有養陰清肺、解毒利咽之功[3]。全方涼而不寒,邪正兼顧,可滋養脾胃、肺腎之陰,清肺之陰火、涼血利咽、止咳化痰。
方中生地苦寒清泄,味甘質潤,入腎經,《珍珠囊》曰: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戴原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強,來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虛火之證者,宜地黃之屬,以滋陰退陽。生地能清熱涼血、滋養腎陰,因腎藏有元陰之氣,腎陰可滋養肺陰,故生地能滋養肺腎之陰。藥理研究表明,生地黃有抗菌、補血、鎮靜、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4]。
玄參味苦,微寒,可補腎氣,滋陰降火,利咽喉。李時珍曰: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法宜壯水以制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玄參可以滋養腎之陰以達到潤肺清肺的效果。藥理研究表明,玄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等病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有抗炎和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4]。
麥冬甘補質潤,苦微寒而清泄,可定肺氣,安五臟,去肺中伏火。《本草拾遺》云:去心熱,止煩熱;李時珍曰:麥門冬以地黃為使,可以補髓,通腎氣,定喘促。藥理研究表明:麥冬能提高免疫功能[5]。對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等有顯著的抑制作用[4]。
白芍甘補酸斂,苦泄微寒,可強五臟,補腎氣,安脾肺。藥理研究表明:白芍有調節免疫功能、解痙、鎮痛、抗炎的作用,對某些細菌和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5]。甘草味甘,性平,可補益五臟,滋養腎氣,令人陰不痿,朱震亨曰:甘草甘,大緩諸火,為厚德載物的君子,故凡虛而多熱者加用之,可緩正氣,滋養陰血,補益脾胃,清肺潤肺,亦可調和諸藥。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對組織胺誘導的過度的胃酸分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具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有明顯的鎮咳、祛痰、抗炎和抗過敏的作用,能保護發炎的咽喉和氣管的黏膜[5]。
丹皮苦辛泄散,微寒能清,治療無汗之骨蒸,可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李時珍:伏火既陰火,陰火既相火。丹皮可清肺中陰火。藥理研究表明,丹皮具有抗炎、鎮靜、解熱、鎮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它對多種致病菌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具有抑制作用[5]。川貝母辛,平,無毒,可化痰止咳,止渴生津,安五臟,潤心肺。藥理研究表明,川貝有鎮咳、祛痰、解痙的作用[5]。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用[4]。薄荷辛香涼散,無毒,可辛涼解表,疏風散結。藥理研究表明,薄荷可以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對呼吸道炎癥有治療作用。它對單純性皰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對多種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等具有抑制作用[5]。
3 養陰清肺湯在現代治療小兒陰虛肺熱咳嗽的應用
馬興樂[6]運用養陰清肺湯治療40例過敏性咳嗽患兒,顯效24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 95%。馬氏認為肺乃嬌臟,治療時應注意溫潤平和,不寒不熱。養陰清肺湯滋陰清熱力強,全方卻不過于寒涼,宣肺而不溫燥,對治療咳喘疾病,效果顯著。
于世華[7]將74例慢性咳嗽患兒隨機分為2組。組1給予孟魯司特,組2給予養陰清肺湯聯合孟魯司特,比較2組療效,結果顯示組2的療效明顯優于組1。于氏認為養陰清肺湯諸藥共用,具備養陰益肺、去毒利咽、化痰止咳的功能。對慢性咳嗽患兒的治療療效顯著。
農志飛等[8]將 75例陰虛內熱型咳嗽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35例。治療組予養陰清肺湯加減口服,對照組予紅霉素、急支糖漿口服,治療組治愈30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8例,好轉15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65.7%。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農氏等認為小兒因其脾常虛,又喜食肥甘厚膩,故其陰虛內熱證較多,養陰清肺湯全方諸藥相合,有滋陰清熱降火利咽,化痰止咳之效,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養陰清肺湯有明顯的鎮咳祛痰作用。故其治療陰虛內熱咳嗽效果顯著。
4 小結
小兒因自身“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及“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特點,使其咳嗽病久易導致其出現陰虛肺熱證,易導致脾胃腎的陰液不足,故治療小兒陰虛肺熱咳嗽時,應在清肺潤肺的同時,兼顧滋養脾胃、腎之陰以佐助清肺中伏火。養陰清肺湯全方藥物配伍不僅只是清肺潤肺,更多的是兼顧滋養脾胃腎之陰液。方中寓含的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可以潤肺滋腎,使得金水相生,泉源不竭;芍藥甘草湯(白芍、甘草)可以滋養脾胃之陰液,使其中津液充足,上供于肺[9];又配伍牡丹皮、麥冬、薄荷來清熱涼血,化痰止咳;全方涼而不寒,通過滋養脾胃、肺腎之陰液,以清肺中伏火,同時兼以涼血利咽,化痰止咳。故養陰清肺湯在小兒陰虛肺熱咳嗽的治療上,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張偉,王國梁.試談肺陰虛型咳嗽[J].現代中醫藥,2012,32(5):14-15.
[2]朱珊,張士金,陳玉龍.肺陰虛咳嗽的研究述評[J].陜西中醫,2001,(10):635-637.
[3]王華偉,李曉斌,曹琦琛,等.養陰清肺湯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醫學綜述,2007,(11):878-879.
[4]孔增科.常用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呼和浩特: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馬興樂.加味養陰清肺湯治療兒童過敏性咳嗽[J].山西中醫,2006,(3):15.
[7]于世華.養陰清肺湯配合孟魯司特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后慢性咳嗽的療效[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0):124-125.
[8]農志飛,夏貞蓮.養陰清肺湯治療兒科肺系疾病40例[J].四川中醫,2002,(8):58-59.
[9]王海云,盛麗先.盛麗先教授臨床應用養陰清肺湯舉隅[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6):7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