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月 和智娟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熏洗治療對中風后下肢感覺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 選取本院120例中風后下肢感覺障礙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和康復訓練,治療組增加中藥熏洗治療。對2組患者采用感覺功能評定量表進行感覺功能評價,采用改良 Barthel指數(MBI)對日常生活能力(ADL)進行評分。結果 感覺功能積分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日常生活能力評定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熏洗治療對中風后下肢感覺障礙患者有顯著療效,并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中藥熏洗;中風;感覺障礙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0-0087-03
中風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驟,癥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風名之。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腦卒中。中風起病急,迅速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失征象。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劇,中風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感覺障礙是中風后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功能障礙。據統計中風患者感覺障礙發生率高達65%,目前,臨床多重視患者運動障礙的治療,而感覺障礙康復治療的報道,尤其是針對感覺障礙的評價和治療方法的報道較少[2]。現對中藥熏洗治療對中風后下肢感覺障礙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4月住院的中風后下肢感覺障礙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60例,治療組60例。2組年齡、病程、性別、下肢障礙側比較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1.2 診斷標準[3] 中醫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所制定);西醫診斷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由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
1.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受試者已明確診斷為氣虛血瘀型中風,并伴程度不一的下肢感覺障礙);②不限受試者性別,50歲≤年齡≤70歲;③精神正常,意識清楚,無嚴重智能障礙;④配合檢查、治療;⑤無心、腦、肺、腎等內科重大疾病者;⑥病程3個月之內。
1.1.4 排除標準 ①有意識、精神、智能障礙者;②年齡在50歲以下或70歲以上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④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⑤過敏體質或對本組藥物已知成分過敏者;⑥熱敷部位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者;⑦治療期間參加了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康復護理和康復訓練。
1.2.1 常規康復護理 包括基本護理(如皮膚護理、預防便秘護理、肺部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等)、語言功能康復護理、心理護理等。
1.2.2 康復訓練治療[4] 病情平穩,生命體征平穩后即開始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包括:①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如Bobath技術、PNF技術、Rood技術等;②坐位、站位平衡訓練、轉移訓練及步行訓練;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④作業療法;⑤物理因子療法。
1.2.3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藥熏洗治療。中藥熏洗方:采用制伸筋草、紅花、沒藥、乳香、艾葉各12 g,姜黃、川芎、透骨草、威靈仙各15 g,土茯苓20 g等,其方具有舒筋活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溫經通脈之療效,同時藥物借助藥理和熱力的作用,使局部氣血流暢,集溫熱效應、經絡效應、藥物局部滲透為一體,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直達病所,促進血液循環。
1.2.4 中藥熏洗方法 將1劑中藥加水3000 mL浸泡25 min,煎煮,沸后1 h,倒入熏洗盆中,測量藥液溫度50℃~70℃時進行熏蒸,病人坐于椅上,取舒適臥位,充分暴露患肢,將患肢置于熏洗架上,周圍用大浴巾緊密覆蓋,使藥液之熱氣熏于患處。當藥液溫度降至38℃~42℃時揭去浴巾,將患肢充分浸泡于藥液中。熏洗過程中,每10 min測試一次藥液溫度,防止燙傷,并詢問病人局部及全身情況,每次治療30 min。每天1劑,早晚各1次,連續治療4周后對療效進行評估。每次治療前1 h內,患肢均未進行任何關節活動治療和訓練。
1.3 療效評定
1.3.1 依據感覺功能評定積分 (正常:2分;受損:1分;完全喪失:0分),患者自述下肢感覺障礙的程度(包括淺感覺、本體覺、復合覺)。每項最高2分,最低0分,若都正常則積分為6,均完全消失則積分為0。積分=6分為顯效,3<積分<6分為有效,積分≤3分為無效。
1.3.2 運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 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廁所、床椅轉移、行走、使用輪椅、上下樓梯,共10項。總分10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2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由專人完成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側感覺功能評分比較 見表2。
2.2 2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 中藥熏洗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表3可見,治療前2組患者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增加中藥熏洗的患者MBI評分明顯提高,2組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熏洗治療能加快患者的康復過程,明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3 討論
中風偏癱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如感覺缺失、感覺減退、感覺過敏、感覺異常等。但是,由于感覺障礙與運動障礙并存,且運動障礙對肢體功能影響更為突出,因而導致人們更著重于對中風后運動障礙的研究,而忽視了對患者存在的感覺障礙的研究,但感覺障礙同樣給患者帶來了痛苦[5]。中風后肢體感覺障礙的存在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有很大阻礙。同時,由于患肢血管舒縮功能及血液流變學、微循環的改變,又加重了肢體感覺障礙的程度[6]。中醫學古籍中,“麻木”、“不仁”等常用來描述感覺障礙。《黃帝內經》指明其病機的關鍵在于衛氣、榮氣運行澀滯,書中曾數次提及“麻木”、“不仁”。《諸病源候論》中提及“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于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如隔衣是也”[7]。中醫理論中認為,瘀血是導致中風發生的因素,所以中醫在治療本病時,多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治則,化瘀能通絡,通絡后對化瘀產生作用。
熏洗方中紅花、川芎活氣行血;伸筋草、透骨草、威靈仙、姜黃通絡止痛,破血行氣;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乳香、沒藥散瘀定痛,消腫生肌;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諸藥相伍。達溫經通絡、活血化瘀之效。中藥熏洗是我國傳統療法之一,秉承中醫“外治即內治”的理念。其作用機理是:中藥煎水后,熏洗患肢,借助熱力和藥力,使藥物作用于肌膚,透過皮膚、黏膜作用于機體。熏蒸、溫熱可使患部血管擴張,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增加供養量及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而蒸氣使皮膚毛孔腠理開放、血管擴張、肌肉韌帶松弛,藥物更易滲入病所,從而發揮散寒除濕、活血化瘀、疏經通絡之功效,同時將患處泡洗,更與熏蒸發揮協同作用,通過皮膚逐漸的吸收后持續發揮藥效[8]。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中藥熏洗治療中風,在改善下肢感覺障礙方面取得很好的療效,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仍存在一些問題:①目前針對中風的康復治療更多的傾向于運動功能的康復,對感覺障礙的其他類型研究較少,雖有一些相關的報道及研究,但因為其方法尚無統一的標準,且缺少大樣本的臨床試驗研究及統計學方面的分析,所以對于感覺障礙的預后評估尚無較準確的評估;②在本觀察中,熏洗的水溫是否存在一個最佳溫度值,更有利于患者皮膚吸收,加快肌體的康復速度,這還有待研究。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感覺功能障礙,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對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在今后需擴展治療范圍,開拓臨床思維,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研究成果,利用中醫治療的特色和優勢開展大規模的專項研究,全方面的提高中風患者的整體康復療效。
參考文獻:
[1]孫輝.針灸推拿聯合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信息,2012,29(4):134-137.
[2]孫閣,周智梁.腕踝針為主針刺治療中風后偏身感覺障礙[J].中國針灸,2011,31(1):35-39.
[3]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4]朱紅軍,何懷.運動想象與肌電觸發電刺激聯合對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10):972-974.
[5]白慧梅,趙援非.針刺治療中風感覺障礙188例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10):972-974.
[6]華雪君,徐舒暢.刺絡拔罐配合穴位注射治療中風后肢體感覺障礙63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3):308-309.
[7]金澤,劉承薇.針刺結合刺絡療法治療中風后偏身感覺障礙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7):25-26.
[8]黃靜,劉偉軍.中藥熏洗配合推拿治療中風后偏癱恢復期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