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紅琴 和智娟 趙亞麗
摘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應用中醫進行治療與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86例來本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2組,接受常規治療及護理為對照組,應用中醫治療與護理為觀察組。統計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進行對比與評價。結果 經過為期4周的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者洼田飲水試驗評分相比于對照組明顯下降,而VFSS(吞咽X線電視透視檢查)評分則顯著高于對照組,所對應數據集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為4.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6%(P<0.05)。結論 對于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通過應用中醫技術對其進行治療與護理,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且并發癥少,療效安全可靠,值得重視。
關鍵詞:中風后吞咽障礙;中醫治療;中醫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1-0088-03
作為中風后一項常見并發癥,吞咽障礙指的是因食道功能或舌頭、軟腭及咽喉等部位受損,從而引起進食障礙的一種病癥。有研究顯示,對于中風患者而言,其發生吞咽障礙的概率高達29%至71%,如果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及應對措施,那么患者就很有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吸入性肺炎、胸后骨疼痛及營養不良等并發癥,嚴重時還會引起死亡[1]。因此,為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充分促進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預后效果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好其治療及護理工作尤為重要[2-3]?,F階段,現代醫學還未探尋出中風后吞咽障礙的特效治療藥物及方法,因此,本文以本院86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為例,就其應用中醫進行治療與護理的效果展開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后吞咽障礙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8,女15例;年齡為58~76歲,平均(66.27±4.83)歲。觀察組男女分別有27例與16例;年齡為57-78歲,平均(66.39±4.91)歲。在一般資料方面,2組患者所對應數據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確診;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
1.2.2 吞咽障礙診斷標準 參照《攝食-吞咽障礙康復使用技術》及《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中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3]:①吞咽困難,進食或飲水后出現嗆咳,吞咽反射消失或減弱;②吞咽后聲音嘶啞,有一項陽性就確定為存在吞咽障礙。臨床表現流湲、飲水嗆咳、說話聲音沙啞、構音障礙、進食時發生哽噎或隱形誤吸等。
1.2.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經洼田氏飲水試驗評定存在Ⅳ級及以下的吞咽障礙者;③患者生命征平穩48 h后、意識狀態清楚、能理解和執行醫務人員的簡單指令;④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⑤在此過程中只接受營養神經、脫水、改善微循環等中風后常規藥物治療。
1.2.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②最近使用過肌松劑、鎮靜劑、激素等影響吞咽功能藥物的患者;③精神失常或智力及認知功能低下的患者;④有頸部手術者、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口咽惡性腫瘤患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行吞咽功能康復訓練:①用冰棉簽反復摩擦患者的舌根、前腭弓、軟腭以及扁桃體等部位10~20次,然后指導患者展開吞咽動作,繼續給予冰刺激,接著再指導吞咽動作。②指導患者展開舌部操作訓練,也即指導患者將舌頭反復向左邊、右邊、前面伸展,反復緊緊抵住上顎、上下的牙齦以及左右口角等。③在患者面頰部放上冰袋并進行按摩,同時指導患者將嘴巴最大限度地張開,并進行鼓腮、咬合等訓練。④做好進食訓練工作,也即指導患者在進食時,采取30°的仰臥位,或將軀干調整至與地面成45°角,同時讓患者將頭往前屈,采用比較小的淺表勺子進行喂食。在喂食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將勺子觸壓到患者舌體的表面,以刺激其吞咽反射的啟動。
1.3.2 觀察組 該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中醫治療與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3.2.1 中醫治療 ①口服中藥。選用益氣化痰開竅方,該方劑為免煎顆粒。其中方劑組成包括黃芪30 g,黨參15 g,白術、半夏、陳皮、茯苓、郁金各12 g,地龍、膽南星、石菖蒲、天麻各10 g,甘草6 g。每天1劑,分兩次口服,病情嚴重者則可采取鼻飼的給藥方式。②針灸治療。選取廉泉、人迎、天突、外金津玉液等穴位進針。首先讓患者采取去枕平臥的體位,用酒精棉球消毒上述穴位。接著用2寸左右長的毫針從廉泉及外金津玉液等穴位朝患者舌根方向刺入,進針深度為1.5至1.8寸,采取提插強刺激的手法進行針灸。然后用1.5寸長的毫針從人迎穴刺入,在進針前,應選觸摸頸動脈,使頸動脈處于押手外側,然后從甲狀軟骨與頸動脈之間將針刺入,進針深度為1.0至1.2寸,采取捻轉強刺激手法。接著,采用1.5寸長的毫針從患者的天突穴刺入,先直刺0.2寸,然后向下方轉動針尖,沿患者氣管前緣向下刺入1.0至1.2寸的深度,同樣采取捻轉強刺激的手法。待上述穴位針得氣后,均留針30 min左右。
1.3.2.2 中醫護理 ①中醫情志護理。中風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等特點,再加上伴發吞咽障礙,無法順利進食,有時還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失語及肢體偏癱等癥狀,使得患者容易出現焦急、暴躁、悲觀等負面心理。中醫學研究顯示,惱怒傷肝,優思則傷脾,脾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肝臟調理氣機,主疏泄,當患者情志失調時,會嚴重危害到自身身體健康。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告知其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情志護理,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并根據其性格特點、知識結構等情況,采取中醫辨證分型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同時還可向其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促進其治療信心及依從性的提高。此外,告知患者家屬,需要為患者營造輕松、溫馨的生活環境,確?;颊呔S持愉快、輕松的心理狀態,以便積極配合治療。②中醫飲食護理。中風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其通常存在氣血虧虛、陰虛陽亢、痰熱內盛等情況,導致臟腑功能發生減退。因此,醫護人員應從患者實際病情出發,對其進行辨證施膳:對于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等患者,叮囑其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的食物,應遵循骨正筋柔、謹和五味、腠理以密、氣血以流的飲食原則;對于痰多患者,則需囑咐其少食用魚腥??偟膩碚f,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應食用菜泥、肉蛋羹以及稠稀飯等黏性適當、密度均一的,容易吞咽的食物;同時注意不要過飽、偏嗜,維持大便暢通,以避免腑氣不暢,對患者氣機升降及身體康復產生不利影響。
1.4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的洼田飲水試驗評分,VFSS(吞咽X線電視透視檢查)評分,以及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難、營養不良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①洼田飲水試驗評分標準:讓患者采取端坐的體位,飲30 mL的溫水,對其飲水過程進行仔細觀察,將水一次性飲完,并且未出現嗆咳的情況,為1級,記1分;分兩次將水飲完,且未出現嗆咳的情況,為2級,記2分;能夠將水一次性飲完,但出現嗆咳的情況,為3級,記3分;分兩次將水飲完,且出現嗆咳的情況,為4級,記4分;不能將水順利飲完,且頻繁出現嗆咳的情況,為5級,記5分。②VFSS評分標準:讓患者每次吞咽5 mL的造影劑(在100 mL的水腫加入50 g硫酸鋇調制而成),然后在X線透視引導下,對造影劑在口腔、咽喉直至食管中的推進過程進行仔細觀察,吞咽功能處于正常狀態時,記10分;輕度吞咽障礙記7至9分;中度吞咽障礙記2至6分,重度吞咽障礙記0至2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采用(%)表示計數數據,利用t檢驗對數據集之間的差異顯著性進行檢驗,若所得P值小于0.05,則表示數據集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反之,則表示數據集之間不具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2組洼田飲水試驗及VFSS評分情況 2組患者治療前的洼田飲水試驗評分及VFSS評分差異不大(P>0.05);經過為期4周的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者洼田飲水試驗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VFSS評分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見表2。
3 討論
中風患者發生吞咽障礙的概率比較高,發病機制主要是中風以后,患者的腦實質出現水腫、缺氧缺血或出血等情況,使得雙側上運動神經元受到損傷,進而發生功能減退的情況,導致中樞性癱瘓,進一步誘發飲水嗆咳以及發音、吞咽障礙等并發癥,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4]?,F階段,臨床還未能探尋出中風后吞咽障礙的特效治療方法, 通常采取常規西藥及常規鍛煉等方法,但起效慢,無法獲得理想的效果[5]。
在中醫學領域,吞咽障礙屬于暗痱、喉痹等范疇,病癥雖然在于咽喉部位,但病根在于腦,主要由經氣不暢,痰瘀阻滯咽關而引起,治療時應以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為主[6]。對于中風這一疾病,不少中醫學者則認為是由于患者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而導致,患者中風以后,通常需臥床休養,這會進一步加重肝腎虧虛,而氣虛會引起鼓動無力,降低臟腑經絡等功能;氣化無力又會引起津液輸出受阻,從而聚集成痰,最終引起吞咽障礙的發生。其中,中氣也可稱之為脾氣,指的是中焦脾胃之氣以及臟腑運輸消化食物等功能,患者一旦出現中氣不足的情況,那么就會降低機體各項功能,引起肌無力;氣化功能衰退則會導致痰瘀阻滯,肌肉無力則會引起吞咽障礙,由此可見,在對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進行中醫治療時,應遵循補中益氣的原則[7-8]。
本試驗中,應用中醫技術進行治療與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其洼田飲水試驗評分、VFSS評分改善情況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優于接受常規西醫治療與護理的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中醫治療中,采用了益氣化痰開竅方,方劑中的白術、茯苓、黨參及黃芪等屬于君藥,可起到氣行痰消的效果;半夏、膽南星、陳皮、石菖蒲及郁金等為臣藥,可發揮出開竅化痰,增強啟閉之力的作用;地龍及天麻為佐藥,具有通絡祛風的功效;甘草則可調和上述藥物。諸藥聯用,可起到理想的開竅化痰、疏通經絡的功效[9]。同時,針灸療法可促進局部區域血藥循環,可將患者缺氧、缺血等狀態有效改善,在將咽喉肌肉痙攣有效減輕的同時,積極改善喉部肌肉的協調運動能力及神經功能[10]。其中,廉泉、人迎、外金津玉液等穴位位于舌咽、舌下、迷走神經感覺纖維等支配區域,通過采取針灸手法,可將受損的神經激活,并向神經元傳輸針灸產生的興奮性,使神經元向肌肉發出信號,進而逐步恢復上下運動神經元的傳導功能。此外,采取中醫情志及飲食等護理干預,則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其治療依從性的提高,并指導其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加快其病情的改善。
參考文獻:
[1]潘明治,陳劍,林立.中醫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3):107-109.
[2]劉穎,李翔宇,湯宇.中醫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65例吞咽障礙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11):1351-135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S].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4]尹麗麗.針刺配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57例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2013,54(9):766-768.
[5]柯麗,張鳳平,朱業智,等.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的中醫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14,28(5):1737-1738.
[6]王彥華,楊國防,周紅霞,等.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7,36(6):664-666.
[7]馮聲旺,曹淑華,杜淑佳,等.針刺配合吞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6,36(4):347-350.
[8]龔應科.中醫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可行性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017,13(6):119-120.
[9]王宇.中醫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27(8):1165-1166.
[10]王朝霞,龐敬濤,黎紅,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6,39(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