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怡恬
摘 要: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小企業籌資難成為困擾其發展的一大障礙。本文分析了中小企業的籌資難的原因,提出了解決中小企業籌資難的對策及建議,以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茁壯成長。
關鍵詞:中小企業;籌資難;原因對策
中小企業的界定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是相對概念,一般通過質量和數量指標來衡量,前者反映中小企業經營特質,比如:企業績效、風險、企業的成長等,后者包括雇傭人數、營業額和資本額等。在我國,中小企業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建立、能夠符合社會需求、促進就業同時滿足我國行業規定、生產營銷領域歸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類形式的企業。
中小企業籌資難的原因
內部原因
第一,中小企業的內部籌資不足。內部籌資有債務籌資和股權籌資兩種方式。前者指經營者向其親朋好友企業職工借款,這種非正式籌資的方式缺乏法律保護,規模有限,有待商榷。股權籌資來源于企業的留存收益,其多少取決于盈利能力和股利政策。但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初創期往往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而采用高股利政策會加大公司的籌資成本,易引發財務風險。
第二,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合理,經營風險大。大部分中小企業在創立期初,經營領域有限,資金少,難以滿足后期擴建再經營的需求。在用人機制上,采用家屬式招人機制,這種管理模式易造成企業優秀人才流失和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在運營方面,重要的項目決策缺乏有效指導,無形中提高了企業運營風險,經營效益低下,停業機率增加,因此投資者和銀行往往不肯將大筆資金貸給中小企業。
第三,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目前,我國很多中小企業采用的是家族管理的方式,各項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這種缺乏科學機制的運作形式下企業難以為銀行提供完整可靠的財務報表和信息資料,銀行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中小企業的審核標準更為嚴格,發放貸款的態度更為謹慎,因此,商業銀行不愿主動或不敢輕易尋找風險較大的業務,使缺乏一定信用記錄的中小企業被拒。
外部原因
第一,資本市場的門檻過高,信用擔保體系不夠完善。從債券市場來看,企業債券的發行條件嚴格,信用級別要求較高、額度條件苛刻,而監督雜亂無章、品種單一、缺少新元素等各種瓶頸的存在致使中小企業很難獲取通過發行債券進行籌資的機會;從股票市場來說,我國一向都對新股的發行實施一套嚴謹管理和控制的方法,中小企業在證券市場籌資相當不容易。另外,中小企業信用保證體系尚不完善,大多擔保公司只靠自身的擔保費、擔保基金的利息收入運作,提供的擔保普遍時間短、額度小。
第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雖然我國的《企業法》《公司法》等對中小企業有一定的保障,然而在扶持、保證、上市等方面一直缺乏對中小企業有效的法律庇護,而且缺乏相關機構為中小企業辦事的執法依據。例如相關擔保、信用評價機構僅僅按行業和國家經濟制度分別制定法律法例,使得多種所有制的中小企業權益職位不平衡。
改善中小企業籌資難的對策
優化企業內部融資能力
第一,提高企業信用觀念,規范內部管理。中小企業要想上市和發行股票,首先要做到經營管理標準化,依照《公司法》等法律規范的要求,健全公司管理方法和結構;其次,財務人員和領導應加強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建立健全相關的預算、決策機制,完善企業的財政分析指標體系,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使企業信譽有據可依,在獲得貸款后按時將相關信息回饋給銀行。
第二,拓寬籌資渠道,降低籌資成本。由于上市的操作審批間隔久,程序復雜,因此應創新籌資方式,適度壓低資本市場的準入門檻,減少審批時間,使大部分中小企業能借力資本市場獲取財務支持。完善民間的籌資渠道,如建立專業的民間貸款公司;進行海外籌資,OTC籌資;發展民營、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對當地企業的經營狀況和信用水平較為了解,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成本較高的問題,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改善中小企業外部環境
第一,政府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增加企業資金。實行有利于中小企業增加自有資金、鼓勵中小企業投資行為、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建立中小企業的數據庫,利用大、云、智、移的時代背景通過各地政府網站向國外宣傳,由政府牽頭組織中小企業與外商、銀行等企業進行籌資洽談,增加各中小企業的籌資機會。
第二,金融機構應打破傳統思想觀念,加強對中小企業財政扶持。銀行在商業化過程中,必須定位準確,了解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處的職位和作用,主動為其供應金融服務和貸款,消除對中小企業的偏見;金融機構應創新信用擔保機制,如風險共擔機制和風險轉移機制,研究開拓一些符合中小企業成長的金融產物,為中小企業籌集資金提供便利。
(作者單位:重慶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胡振興.中小企業籌資貴的癥結與破解[J].學習與實踐,2016(10).
[2]何志琪.淺析中小企業籌資管理的風險與控制對策[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