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荻 吳晨 汪鳳釗
摘 要:“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已經成為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的主要趨勢。針對這一模式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現狀,通過文獻查找、問卷調查、走訪跟蹤以及實際學習中的切身體會,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在大類培養過程中學習的變化與問題進行剖析,并且根據現實情況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完善“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相關理論研究,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公共管理類人才。
關鍵詞: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公共管理類
為了迎合依法治國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我國高校普遍推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實踐過程中,該模式對深化教學體制改革、擴寬專業學習路徑以及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人才培養模式發生變化之后,原有的固定人才培養模式下所建立起的“公共基礎課+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課程培養體系,并不能滿足對大類學生靈活培養的需要,專業分流前人才培養的碎片化以及專業分流后未充分銜接的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類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加了大類學生的學習負擔,違背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初衷。
為了充分了解“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下大類學生學習的變化與問題,本文以安徽財經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為例,探究了學生專業分流前后的學習狀況。2015年起安徽財經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開始探索“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前四個學期按照公共管理大類培養,后四個學期按照具體專業培養,其中具體專業有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
研究設計與調查結果
研究設計
本研究基于“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背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A、B兩種問卷,A問卷面向大類招生政策的受用者——學生,側重于調查大類招生政策實施后學生的專業學習與認知情況等,B問卷面向大類專業學生的施教者——教職工,側重于調查大類招生政策對教職工的教學管理等方面產生的影響。A、B兩類問卷各設計10道題目,采用線上調查方式,所得數據均導入統計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
數據采集情況
本次調查的樣本均來自于安徽財經大學。A問卷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對各個年級本科生進行調查,B問卷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對全校教職工進行調查。在2017年10月至11月共回收有效問卷375份,其中A問卷249份,B問卷126份,有效率均為100%,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樣本基本情況(表1)。
調查結果
社會上對“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抱有較高的期許,在部分院校摸索和試行了多年之后,目前這項改革仍處于探索和推廣的階段,其核心及實踐模式尚待深化和完善[1]。
A問卷分析結果顯示67.47%的學生表示對大類招生政策并不了解,13.25%的學生對大類招生政策完全不了解,僅有19.28%的學生對此項政策相對了解,33.12%的學生表示減少了專業選擇時的迷惑、符合志愿者專業選擇意向,但46.28%的學生表示專業選擇迷茫、學習壓力增大。
B問卷分析結果顯示61.82%的教職工對大類招生政策比較了解,但是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比例占到了38.18%。在專業學習調查中,學生選擇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單方面原因尤為突出,43.89%的學生是調劑進入的公共管理類專業,17.28%的學生是在父母家人的建議下選擇的此專業,僅有14.31%的學生是因為興趣與理想等因素選擇的公共管理類專業。
公共管理類專業大類培養存在的問題
政策宣傳失位,內部出現分歧
公共管理類專業是為企事業單位的人事和行政機構培養專門人才。較之傳統的“專業招生、專業培養”“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更體現了“通才教育”的培養方向,這樣的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非常適合公共管理類專業[2]。但是關于是否支持公共管理類專業進行大類招生在教職工內部出現巨大分歧(見表2)。由此可見,大類招生政策并未深入人心,這種情況與國內諸多學者的論證背道而馳,反思其根本原因要歸結于政策宣傳的失位。由于政策宣傳失位,導致大類招生政策制定者與政策實施者的理解程度出現偏差,因此關于此項政策是否有利出現內部分歧,進一步會影響政策的實施,此時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之后,政策的受用者學生便處于被動狀態。
培養方案設置不合理,教學管理模式僵化
在“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施行之后,與之相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管理模式應及時跟進,以適應大類專業學生學習的靈活性與自主性。在國內一些重點高校進行大類招生模式改革之后,大類招生之風迅速席卷全國,各個普通院校紛紛效仿,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在學科基礎、生源質量、資金供給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導致在大類培養過程中一味地強調“強能力、高素質”,忽視了“厚基礎、寬口徑”,導致政治學取向逐步淡化,管理學取向受到青睞,實際上“厚基礎變成了薄基礎、寬口徑變成了窄口徑”[3]。
以安徽財經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為例,在實施大類招生之后,實質上依舊以“專業招生,專才培養”方案進行大類人才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學習難度的增加與教師教學管理模式的僵化。
違背學生學習意愿,加劇了專業的結構性失衡
在大類招生模式下,專業分流大多完全取決于學生個人意愿,因此可能會導致大多學生選擇所謂的優勢專業,加劇了專業間的結構性矛盾[4]。2015年起安徽財經大學寬松的轉專業政策的實施之后,公共管理類學生多數轉到學校所謂的“熱門專業”,2015年共招公共管理類學生119人,在兩個批次轉專業之后,至2017年專業分流之時僅剩49人,鑒于20人以上才能開班的規定,故只開設行政管理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其他專業因此停開,但是,也有小一部分同學選擇了被停開的專業,由此可見,大類招生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意愿。同樣原因2016級公共管理類專業共招生148人,至今僅剩下45人(不包括一名赴臺交換生),人才流失率高達69%,學生即將面臨的專業選擇窘境可想而知。
優化公共管理類專業大類培養的對策
充分論證大類培養優勢,完善信息溝通渠道
基于實踐調查中超過50%的師生認為大類招生弊大于利這一事實,這與國內諸多學者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得出的結論相悖,這表明“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這一模式在現實操作過程中仍需要不斷地探索完善,安徽財經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實施大類招生之時并沒有進行系統充分的研究探索,而是匆忙地跟進國內重點院校的步伐,從而導致公共管理類人才的流失問題嚴重。同時,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渠道而導致的教師不知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如何培養,公共管理類學生不知如何學習,因此必須充分完善信息溝通制度,讓每一位師生都能夠清楚地了解何為大類培養,怎么進行大類培養,從而使得“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這一模式深入人心,從而為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管理模式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是高校辦學的一種新模式,它不僅能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還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與改革。所以,高校在現代積極發展形勢下,要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科學、規范地建立“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5]。未來完善公共管理類專業培養模式,需要充分考慮公共管理類專業特點與學科屬性,構建“公共基礎課+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分段組合與層級推進的課程體系。
優化專業分流依據,合理安排專業分流時間
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他們剛進入大學后普遍缺乏理性的自我認知,由此容易造成學生在專業選擇過程中盲目跟風,一昧追求所謂的熱門優勢學科,從而導致相對冷門弱勢學科招不到學生甚至專業停開,但是有些分流進熱門專業的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發現對此專業并不感興趣,為此學校應給與學生二次專業選擇機會,同時在專業分流之時應該成立專業導師小組,在學生入學的第二學期既開始專業解讀答疑,第三學期初進行第一次專業分流,期末根據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了解給予其二次專業選擇的機會,減少因盲目沖動而犯下的錯誤。
從安徽財經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來看,“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構建必然是一個反復權衡、不斷打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應充分肯定“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綜合學生興趣、學校資源以及學科特點等實際情況,學習創新國內外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經驗,充分發揮“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優勢,不斷為社會輸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
【參考文獻】
[1]黃曉波. 高校 “大類招生培養”改革反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2]鄭克嶺,顏冰,王威.關于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思考——以東北石油大學為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3]宋永濤. 從招生模式的變化解析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5(01).
[4]陳淼.高校實施“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若干問題與對策的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0).
[5]徐強,周揚.大類培養模式下本科高校專業分流制度優化研究——以H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為例[J].天中學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