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芳
摘 要:自然資源是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但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并不意味著該地經濟能夠取得長足性發展。經濟學中存在一個“資源詛咒”現象,即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反而低于不具備資源優勢的國家或地區。這種現象能夠很好地解釋我國某些自然資源稟賦不同的國家為何在經濟發展水平上也同樣存在較大的差異。山西省作為一個能源大省,近年來卻由于對煤炭的過度依賴導致經濟發展滯后。
關鍵詞:資源詛咒;山西省;供給結構改革;對此探究
自然資源是促進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自然資源的豐裕并不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領先。經濟學領域中存在一個“資源詛咒”概念,即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由于過度依賴資源等原因,其經濟發展速度往往低于自然資源并不豐富的國家或地區。許多國家都存在“資源詛咒”的現象,如荷蘭天然氣開采量的增加并未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反而對其產生了阻礙作用,由此“荷蘭病”成為教科書上“資源詛咒”的典型事件。
而資源十分匱乏的日本,卻憑借其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優勢實現突破,走上了與荷蘭截然不同的道路。反觀中國國內,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儲存量存在明顯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
山西省作為我國煤炭大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依靠煤炭采掘成為經濟強省,也正是這種對資源的過度依賴使山西省在當前煤炭等資源價格下降的形勢下面臨產業轉型的困局。深刻認識產業轉型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合理規劃并推進當地資源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山西省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該省走出當前經濟增長困局的唯一出路。
文獻綜述
近年來關于供給側改革的研究日益增多,大體而言,都是在國家供給側改革政策背景下提出對體育產業、高等教育、財政金融、能源經濟等方面進行改革,如沈克印、呂萬剛(2017)基于資源要素視角對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內涵與顯示訴求及實施策略進行分析,李玉華(2016)在文章中提出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徑,張鵬(2017)也對我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背景、政策效果及綜合效應進行了梳理。
以上學者在對供給側改革的研究方面均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他們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某一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路徑的探索,對于煤炭行業的探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關注度仍不足,且針對具體某一區域尤其是對煤炭具有嚴重依賴性的資源型經濟大省山西省的供給側改革的研究也并不多見。因此,本文結合經濟學領域著名的“資源詛咒”理論,對山西經濟發展所處困境及進入困境具體原因進行分析,針對當地發展困局提出相應對策,為山西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一定參考意見。
山西省經濟發展現狀
山西省資源稟賦,條件突出,煤炭資源儲量十分豐富,省內的煤炭城市數量位居全國之首,是我國極具代表性的資源型大省。山西省憑借其能源優勢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近年來,煤炭的需求量急劇下降,煤炭價格大幅下滑,我國煤炭行業面臨成本提高、產能過剩、環境壓力增大等危機。在此背景下,山西省作為一個嚴重依賴煤炭資源實現經濟發展的資源型城市,當地經濟發展進程明顯滯后于我國總體經濟的增長速度。
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產業經濟結構單一、城市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均稱為當前該省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攔路虎”。因此,推動當地產業升級、擺脫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探索新型城市發展道路成為當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山西省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
眾所周知,自然資源是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但自然資源稟賦并不意味著該地經濟能夠取得長足的發展。
山西省經濟發展的滯后是存在多方面原因的,具體包括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缺乏其他產業支撐、環境污染嚴重且治理成本過大、政府管理不善且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等等。
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其他產業支撐
各地區歷史經濟發展情況表明,自然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地區經濟實現發展的重要條件。山西作為我國的煤炭資源大省,長期依賴煤炭的采掘來發展本省的經濟。但在全國經濟急速衰退、煤炭需求量減少的形勢下,山西這個典型的資源型大省陷入了“資源詛咒”。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導致山西省始終保持單一的產業結構,面對環境的變化,該省由于缺乏其他產業的支撐,經濟難以實現發展。
環境污染嚴重、治理成本過大
由于技術不成熟及當地企業盲目地追求利潤等原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山西省的煤炭采掘方式較為粗放,給當地環境造成巨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和資源的低效率開采與利用等。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使治理成本大幅度上升,且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影響,間接阻礙了當地社會發展水平的進步。
政府管理不善、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
一方面,當地政府沒有對三項產業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與第二產業相比,該地對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導致當地的產業結構出現失衡。且當地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傾向國有企業,對于中小企業優惠力度不夠,導致缺乏競爭機制的市場出現許多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當地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感較差,只注重短期利潤,不愿增加資金投入、引進人才和提升技術,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實行粗放式開采,出現資源浪費、環境破壞、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山西省供給側改革主要任務
政府引導供給側改革,優化區域資源配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長期內有效解決我國的經濟結構矛盾的重要方針,為山西省提供了經濟轉型的良好機遇。該省在供給側改革進程中,首先應當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以市場為主體,政府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規劃與政策加以引導。
同時,對于中小企業,政府應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給予支持,從而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加快當地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
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加快地區經濟轉型
習總書記曾提出,山西應始終堅持推進煤炭供給側改革,加快當地經濟轉型,努力促成多元產業共同支撐經濟發展的格局。作為一個嚴重依賴煤炭資源的資源型省份,煤炭行業對于山西省的影響已經深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緩解煤炭供需矛盾成為實現山西經濟發展的重要要求。
實現山西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改造傳統煤炭行業,大幅度減少煤炭產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實現產業支撐的多元化,改變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單一的現狀,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
提高技術水平、注重環境保護
該地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據產業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性難題,運用政府提供的支持資金進行解決,提升技術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前提是要推進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引進各類具備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此外,政府應建立健全的環境監督機制,對當地煤炭的采掘過程進行管理與監督,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環境治理成本。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沈克印,呂萬剛.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訴求與實施策略——基于資源要素的視角[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7,06(34).
[2]李玉華. 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
[3]張鵬,吳立新,孫博超.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政策效應分析[J].煤炭經濟研究,2017,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