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 王芳
摘 要:我國《合同法》第97條規定了合同解除后違約一方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后果,在合同條款的設計中,該條是對合同解除后違約責任的規定。實踐中,如何通過違約責任條款約束雙方當事人全面履行合同是本文的研究重點,對違約責任在實務中的不斷完善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合同解除;違約責任;完善
合同解除后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概述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簽訂并生效后,在履行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多種多樣,《合同法》《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都有相關違約責任的規定。合同解除是合同之債終止的事由之一,合同解除后,守約方能否向違約方主張違約責任,歷來是學界和司法實踐中爭論最激烈為問題之一。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對合同解除后是否適用違約責任出現過相反的判例觀點,對合同解除后,當事人能否主張違約責任,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如何在立法中完善合同解除后的違約責任
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背景下,各種商事主體的交往非常頻繁,而合同是約束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重要載體,由于一方的違約而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之后,守約方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將爭端訴之法院,尋求法律的保護,因此有必要對相關立法進行完善,使法院裁判有統一明確的法律適用標準。
懲罰性違約金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九條規定了補償性違約金的標準。我國司法實踐只承認補償性違約金,而對高于實際損失30%的違約金部分不支持,沒有懲罰性違約金的相關規定,在實際簽訂合同時,雙方當事人為了增加對方的違約成本,經常會約定很高的違約金比例,“私法自治乃合同法的價值根基,肯以各人依其意志自主形成法律關系的正當性。”[1]例如約定違約金為造成損失的40%,此為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且雙方都對損失具有可預見性,因此應借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三倍賠償的懲罰性違約金的規定,在合同法中增加懲罰性違約金的規定,另外,可以借鑒《民事訴訟法》第229條的規定作為懲罰性違約金的的標準。懲罰性違約金對維護公平誠信的商事主體交易環境,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違約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2條對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進行明文規定,但是,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沒有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即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目前并無明確的法律依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應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1條的規定中也否定了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精神損害也是受害人遭受損害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只有經濟損失。如果違約之訴和侵權之訴存在競合,應當允許受害人通過違約之訴請求加害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以充分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建議在未來的民法典分則合同編中加入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更好地彌補受害人在精神層面遭受的損失,而且明確精神損害的程度以及標準。在旅游合同、觀看演出等合同中,精神損害具有可預見性,應允許法官發揮自由裁量權,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性。《合同法》的責任構成要件中,并不要求違約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只要違約人構成違約就應承擔違約責任,但是如果受害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為了防止濫訴,應當要求受害人承擔受到精神損害的事實,如不能舉證則應承擔敗訴風險。
如何在實務中完善合同解除后的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的約定應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
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的違約責任條款能夠有效減少合同當事人的爭議,促進交易。如果違約責任條款僅約定“一方構成違約的應承擔違約責任”,如此約定并不明確,且沒有可操作性,發生爭議時是很難引用違約責任條款懲罰違約方,所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條款的過程中,違約責任必須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例如在合同中約定:一方延遲交付價款的,每延期一天向對方支付合同總價款0.5%的違約金,或者約定一方違約的向對方支付10萬元違約金,如此約定則十分明確,可操作性強。
謹慎選擇更優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
合同法第七章是違約責任的規定,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多種多樣,雙方可以自由約定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違約責任條款設計必須明確,其中違約金是一種十分普遍且方便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保證了守約方不存在舉證上的困難,只要違約方違約,守約方就可以直接引用違約金條款保護自己的權益,法院能夠最大限度地支持守約方的訴訟請求。
勞動者違約責任
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和二十三條對勞動者參加專項培訓、簽訂保密協議以及競業禁止協議的勞動者約定了違約金制度,在其他情況下沒有違約金的規定,因此,從保護勞動者的角度出發,除上述情況外,均不能與勞動者簽訂有違約金條款的協議。但是,在員工接受公司股權激勵后簽署《承諾函》約定公司上市幾年內不得離職,否則應賠償公司違約金的情況下,違約金是否有效力呢?在司法實踐中,法院認為公司與員工之間的股權糾紛是普通合同糾紛,而非勞動合同糾紛,對提前辭職的激勵對象所能獲得的股份投資收益予以限制并不違反公平原則,是合法有效的,員工違反《承諾函》提前離職應支付違約金。員工離職后股權糾紛在現實中非常普遍,為了有效化解糾紛,提高司法效率,在雙方的股權協議中應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合理約定違約責任條款,保障雙方權益。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姚明斌.違約金的類型構造[J].法學研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