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保衛 孫慶國
摘 要:伴隨著中國服裝產業的飛速發展,同時所帶來的諸多環境污染與資源過度消耗問題也日益嚴重,輕者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重者對消費者的身體造成危害,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模式的構建。在此境況下,國家制定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就要求紡織服裝產業必須要轉型升級,改善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的發展質量。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在新的戰略要求下,如何實現“人”“自然”“社會”三者的和諧綠色發展,從而為中國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理論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服裝產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
所謂“綠色發展”是一種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從內涵看,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是要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二是要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三是要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比如低碳經濟的實現、生態產業模式的構建。在服裝產業中,綠色發展的內涵就是要求服裝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要考慮生態和資源的承載能力,注重環保質量,實現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中國服裝產業在綠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服裝產業綠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綠色生態標準執行力度不夠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以中小企業多主,大型品牌企業較少,整體服裝產業以代加工貼牌為主,整體產業處于利益鏈的最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同國際市場相比較,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這也導致了許多企業對于生態標準的態度也是大有不同。在品牌推廣的過程中,如果服裝產品需要進駐商場、或者在需要被檢查的情況下,企業才會遵循國家的標準,事先進行相關檢測。或者需要出口的時候,受出口國生態標準限制也會進行檢測,而其它時候則視其標準如一紙空文。
1.2綠色生態標準較低
在當地服裝行業內執行的生態紡織品標準是GB/T1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基本等同于2010版本的Oeko-Tex Standard 100國際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遠遠不能達到最新2015版本Oeko-Tex Standard 100的國際標準要求,比如,國標中缺乏對消解樣品中重金屬、多環芳烴、表面活性劑等的要求。因此也導致地區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
1.3企業對綠色生態發展認識深度不夠
在訪問抽查的大部分企業中,發現許多企業的領導人缺乏革新意識和品牌管控能力,始終把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沒有綠色生態環保意識,缺少基于綠色發展內涵的服裝產業創新發展規劃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研究,忽略了環境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承載能力。
1.4設備更新換代慢,不能支撐企業的綠色發展
受周邊產業環境的影響,大部分企業主要設備更新換代速度慢。還有部分企業在購買了先進設備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操作與維護,因此而擱置。只有極少數企業認識到設備更新的重要性。同時,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產品附加值較低,其微薄的利潤不能支撐企業整體設備的快速更新換代。
1.5產業鏈各環節缺乏綠色發展設計
從原材料研發、面料開發、產品設計、生產管控、物流服務到全球采購等環節缺乏綠色發展設計和綠色評估機制。
1.6政府和高校缺少監督和引導
面對產業鏈上中下游部分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疏于管理、監督力度不夠。而高校也缺少服裝產業在綠色發展方面的研究,缺少對這部分企業綠色發展的引導。
中國服裝產業服裝產業綠色發展模型設計
根據中國服裝產業結構和環境系統的類別進行模型設計,從圖1服裝產業綠色發展系統節點模型圖中,我們可以找出環境系統需要和服裝產業組織系統進行融合,才能找到不同的策略因子,制定不同的策略。比如,企業如果要購置更加昂貴的污水處理設施,就需要考慮資源環境系統的大小是否匹配、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是否允許,是否有其它組織支持企業購買這些設施。同時,企業還需要考慮上中下游服裝產業組織生態群落的匹配性,比如要考慮更加昂貴的污水處理設施對上游紡織企業的影響等。
中國服裝產業綠色發展建議與對策
3.1規范中國各地區服裝綠色發展相關法規
比如結合2015版本Oeko-Tex Standard 100的國際標準要求,對不同產值的企業,制定不同層次的生態標準和規章制度,小企業適當給予一定補償和扶持,對于違規企業給予一定處罰,從而補貼愿意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的小企業。
3.2加強宣傳,提升相關企業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深度
在相關部門不斷強調中國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要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納入體系內,提升企業綠色發展的責任感,相關綠色發展狀況也需要納入考核指標,比如企業環境、庫存處理情況、廢舊料處理、污水排放、員工感受等,對于這些指標提升后給企業帶來的益處也要強化宣傳。
3.3中小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施新設備小范圍試用
逐漸過度到交替使用,從而最終實現全部機器的更新換代,提升機器和材料的有效利用率,促進企業兩化融合,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綠色發展。
3.4對產業鏈各環節進行綠色設計和評估
比如在原材料方面,生態棉的使用能夠有效的減少穿著過程中服裝殘留農藥對皮膚的刺激,保護消費者不受傷害。在設計環節,注重以人為本,多做減法設計,降低原材料的損耗和過多無用的裝飾設計。同時,在銷售環節,中國也可以借鑒英國政府提倡的“零廢棄經驗”,建立系統的廢舊紡織品服裝再利用和循環系統,尤其是近些年“快時尚”風潮讓消費者以更便宜的價格追該潮流,但是同時消費者也比以往更快的速度來淘汰便宜或者不是非常喜歡的服裝,由此加劇了廢舊紡織品對環境的壓力。在此境況下,政府要引導和倡導全民將垃圾看作是一種可利用的資源。特別是廢舊物品應視為可回收、可再利用的資源,而不是被當作垃圾扔掉。因此從基本的水、電、氣的資源投入,進入纖維生產、織造、印染、終端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類紡織品的生產,接著是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回收利用,廢棄紡織品有效回收的實現,最終設計成一個完整的應用產業鏈,同時定期對各個節點進行對比評估和優化。
3.5重新規范服裝產業集群
劃分服裝銷售片區、加工片區、服裝上游紡織產業片區,服裝中游配套工藝片區,服裝下游面料二次利用片區等,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分星級對這些片區進行生態環境監督,還可以設定專款專用,將主要資金用來提升企業改善生態發展的措施中。同時,高校和相關科研部門也要和企業加強合作,承擔起技術開發的重任,進一步引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中國綠色發展之路還需要地方、企業、高校、科研部門、廣大消費者等的通力合作,加強監督,獻計獻策。此外,在促進服裝產業綠色生態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部分國家惡意的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和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實際生態承載能力,循序漸進,促進中國地區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燕. 英國紡織品服裝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現狀[J]. 紡織導報, 2012,(6):22-26.
[2]梁莉萍. 江蘇紡織:創新驅動、綠色發展[J]. 中國紡織, 2015,(10):136-137.
[3]李曉丹. 日本服裝紡織品標準規范淺談[J]. 遼寧絲綢, 2016,(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