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佳溢
摘 要:大學生信用卡的辦理被叫停,而廣大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卻不可能因此大幅縮減,使得各種互聯網信貸產品涌現于市場之上,但這些產品對于大學生日常消費有何影響,雖然已有相關學者做出研究,但從定量角度的分析可以說少之又少。本文意在從定量角度出發,通過發放網絡問卷的形式收集數據,具體分析互聯網借貸產品對于大學生消費模式的影響。本文發現P2P互聯網金融借貸APP使得大學生每月消費顯著提高。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消費模式;大學生
0引言
近年來,有關大學生消費的問題層出不窮,2009年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辦理信用卡,其中核心問題是之前大學生使用信用卡拖欠或者無法償還導致銀行壞賬率居高不下所造成的。而在銀行限制大學生辦理信用卡之后,大學生的需求并沒有減少,而資金的供給卻少了信用卡這一途徑,這便引出了互聯網借貸軟件、校園貸甚至裸貸等相比于銀行借款而言手續要簡單許多的貸款方式的發生。
本文則是從微觀群體著手,以雙十一購物節的消費作為切入點,使用計量學的數據分析技術對大學生消費模式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剖析,試圖在大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這一關鍵時期,對其日常消費模式上基于正面的建議。
0.1課題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0.1.1國內外消費模式研究現狀
消費模式是指一定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消費的特征和量的規定,包括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消費水平等的規范、數量和發展趨勢。《大學生網絡消費調查及分析》里,周顏玲、婁進舉在問卷調查了山東省長清區五所高校后發現,曾經網購過的大學生比例占到所有學生的 28.26%,而這些大學生大多受到較低價格影響選擇網購,購買量最大的則是書籍類產品與電子類產品,而其主要支付方式是通過郵局進行匯款。
國外許多學者在大學生網購方面也有許多研究。Mccloskey(2005)中使用技術接受模型對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進行了驗證,而此二者通常被認為是大學生網購的主要原因。《New Options for Cheaper Textbooks》里 King Stephanie 提及由于想要節省大學生消費開支,學校與出版業努力合作促進在線閱讀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網購閱讀。
實證分析
1.1數據獲取
本文中數據由發放網絡問卷獲得,發放問卷140份,其中有效問卷140份。問卷收集日期為2017年11月12日至30日,本研究主要在大學生群體里發放網絡問卷,男女比例4:6,其中主要為來自的上海大學生,占比50%,其次是來自河北、安徽的大學生占比分別為8.9%和5.22%。學歷分布則主要以市屬高校為主,占比37.86%,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占20%,大學專科占比18.57%。
1.2變量選取
第一,dou11(元):雙十一購物節中消費的總額,雙十一指每年11月11日的網絡促銷日,源于淘寶商城(天貓)2009年11月11日舉辦的促銷活動,當時參與的商家數量和促銷力度有限,但營業額遠超預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為天貓舉辦大規模促銷活動的固定日期。雙十一已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漸影響到國際電子商務行業。使用雙十一的消費金額可以較好的估計大學生的消費水平。
第二,dou11loan(元):雙十一購物節使用小額貸款(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進行的消費總額,近年來,小額貸款軟件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其中有許多軟件的受眾就是廣大暫時沒有穩定收入但有很高消費欲望的大學生,使用雙十一購物節中貸款消費的數據可以說明大學生在消費中的模式與偏好。
第三,perloan(元):最常使用的小額貸款軟件的透支額度,透支額度的多少可以反映個體使用貸款軟件提前消費的頻率、數額等。
第四,percon(元):平均每月的消費總金額,可以直接反映大學生每月的消費支出水平。
第五,P2P:是否有使用P2P的借款軟件(如拍拍貸)。這是一個虛擬變量,可以反映有無使用P2P貸款軟件的大學生之間的差異。
第六,enhance:在使用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后,是否認為自己的每月消費有所提高。這也是一個虛擬變量,意在考察大學城對于自己的消費支出的認知。
1.3模型的建立與構造
利用STATA建立線性回歸模型。
使用STATA軟件對數據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歸,得到以下結果:
1.4模型檢驗
1.4.1模型的統計意義檢驗
模型(1)的可決系數為0.7954,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被解釋變量對解釋變量的解釋能力較強。F統計量等于87.47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F(2,140-2-1)的臨界值3.0,表明模型整體的顯著性較高。dou11和perloan的t檢驗值均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自由度為48-2-1=45的臨界值1.680,通過了變量的顯著性檢驗。模型(2)的可決系數為0.2295,該模型的擬合度稍顯不足。F統計量等于13.5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F(3,140-2-1)的臨界值3.6,表明模型整體的顯著性較高。P2P、enhance和dou11的t檢驗值均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自由度為140-3-1=136的臨界值1.96,通過了變量的顯著性檢驗。
1.4.2模型的經濟意義檢驗
模型(1)的被解釋變量為大學生在雙十一購物節網購使用貸款進行消費的金額,解釋變量為大學生在雙十一購物節網購所進行的消費總額和最常使用的貸款軟件的貸款額度。在本文的假設中,在雙十一購物節中消費的金額越多越有可能有較大金額使用各類貸款軟件進行提前消費,即使用貸款進行消費的金額和消費的總額是有顯著線性關系的,而對于另一個解釋變量:最常使用貸款軟件的額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樣本使用軟件進行提前消費的情況,額度較高的大學生會在購物節當天使用貸款軟件進行更多的消費。
模型(2)的被解釋變量是大學生每月的總消費額,解釋變量為其是否有使用P2P貸款軟件、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后是否認為自己的消費支付有所提高以及雙十一中的消費總額。本文假設使用P2P的大學生的每月消費支出是顯著高于不使用者的,另一個變量則是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后,由于支付更加便利,支付成本降低使得消費有所增加。而雙十一中的消費額比較高的大學生消費能力通常比較強,隨之每月消費的支出會增加。
2.1結果分析
模型(1)表示:大學生在雙十一購物節中每消費一元,其平均會有0.27元是使用各類小額貸款軟件進行消費的,而最常用的小額貸款軟件每有100元,大學生平均會在雙十一購物節中消費4.63元。
模型(2)表示:使用P2P貸款軟件的大學生比不使用軟件的大學生平均每月消費要高出1072.978元,而大學生平均每月消費額為1982.5,要高出近50%。大學生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后平均每月增加消費支出為325.99元,同時每在雙十一中進行100元的消費,每月平均消費支出會提高27.65元。
回歸方程中的dou11的參數系數高達0.27,有近三成的比例,說明了各種互聯網貸款軟件在大學生消費支付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而使用P2P貸款軟件的大學生的每月消費額要比不使用這高出一千多元,高出平均水平的50%,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其中以支付寶和微信錢包為主)也同樣使得個體的消費支出平均提高326元,相當于16.4%的大學生平均月支出。從數據中不難發現,貸款軟件對大學生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顯著了提高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本文認為主要由于以下因素
2.1.1大學生對于互聯網借貸軟件認識有限
通過調查問卷中所顯示,只有9.29%的大學生在使用這些互聯網借貸軟件之前會去從各方面了解清楚該產品的運營性質以及使用該產品將會承擔的風險,其中更有8.57%的大學生在使用之前根本不了解這些軟件,就直接使用了。張會彪、王立、鐘成春(2016)同樣認為大學生的信用意識總體不強。問卷調查顯示,在 38 名通過網絡融資的人員中,有 12 人表示對“個人信用信息的重要性比較了解”的,占比僅 31.6%;15.38% 的大學生對個人信用信息的重要性不了解。信用意識的缺失,也使學生在參與各項金融活動時,對失信的不良后果缺乏足夠的判斷,對自身的履約保障考慮不足。
2.1.2社會認同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會選擇性的進入各自的群體,而個體為更好的融入各自的群體,會在其中追求“社會認同”。根據社會心理學定義,社會認同就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而且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groupmembership)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
問卷中也顯示有54.3%的大學生在平時多多少少會受到周圍同學以及一些“網紅”的引導而去購買同樣的產品。社會認同理論的假設前提為群體間存在比較,比較原因在于個體想借此深化內群和外群成員的差異性,從而做出更有利于本群體的評價,而產生這種行為的動機在于個體對自尊的需求(Turner,1975)。而正是這種社會認同使得大學生產生一定的攀比心理,從而促進大學生提前消費的欲望。
2.1.3消費觀念
如今的大學生出生年齡分布在1995年之后,處于一個更加開放、國際化的時代,中國大學生接觸西方觀念、文化的機會日益增加,使得中國大學生受到西方消費觀念的影響,崇尚提前消費。在問卷中,有超過62%的大學生曾經有過購買價格偏高的商品而使得自己該月生活費不足的情況。
2.2建議
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于父母每月的供給,自身并沒有額外的經濟來源,所以建議大學生應該有計劃的使用每個月的零用錢,不能一味地盲目消費,同時也不能一味地跟風,要樹立理性的消費觀。提倡大學生養成記賬的習慣,可以很好的了解到自己每月的消費支出水平,有助于及時調整日后的消費計劃。
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消費時應該認清自身的消費水平,不能毫無節制的使用各種互聯網借貸軟件,但也并非建議大學生停止使用各種借貸軟件,理性、有計劃的使用這些借貸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但通過了解發現,通常各種貸款平臺給予大學生的貸款額度是相對偏高的,理性的大學生應該自己把握住貸款的尺寸,以自己能夠在規定時間內還款為最低標準,合理、規范的使用互聯網信用借貸軟件。
【參考文獻】
[1]政治經濟學教材編寫組.政治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劉新燕,陳志浩.大學生網絡購物行為調查[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01):83-88.
[3]Mc Clo&kcyD.Evaluating; electronic commerce acceptance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s: Trends, Issue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2003,(01):413.
[4]張會彪,王立,鐘成春.對大學生網貸融資等非理性金融行為風險的調查分析——對195名在校生的專題調查[J].黑龍江金融,2016,(06):51-52.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創新訓練項目“基于社會認同視角的大學生消費及支付模式分析”(項目編號:cx17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