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龍

摘要:基于AGIL 模型(1)在人才培養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整合、培養過程管理、學生發展輔導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等方面形成符合本科階段培養復合型、高層次外貿會計專業人才的體系。
關鍵詞:外貿會計;教學改革;AGIL模型;人才培養
一、引言
在強調為職業發展做準備的同時,也需要注重教學課程的研究性和學術性。”專“與”全“不是取舍而是知識系統的平衡,將傳統課程與復合課程相結合。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關系不是偏頗或側重,而是將這一決策建立在市場適應能力和學生職業選擇規劃上。基于AGIL分析框架,應用型本科院校其核心競爭力不應該是“課程與學生的應用性(2)”,而要從”要培養“什么樣的外貿會計人才和”能培養“什么樣的外貿人才入手,圍繞體系管理流程,建立穩定高效的”學科融合+一專多能“外貿人才培養新機制。
無錫太湖學院外貿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導向,不僅著力于培養外貿財務官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而且培養外貿創業者技能,具備企業經營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戰略全局觀等。同時要培養一批致力于長期學習、自我學習的研究生后備力量。外貿會計人才培養與社會環境相適應密不可分。人才培養體系要適應社會對外貿人才能力的要求,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外貿會計教學過程,實現網絡慕課、微課程的開發。在線資源共享把時間還給學生,大大激發外貿會計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外貿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建立在教學環節和實踐導向環節。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選擇規劃的階段,在學生各學期有針對性的給予幫助。(見圖1)
二、外貿會計人才培養定位分析
外貿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實現路徑,要求學生在掌握外貿會計、現代會計學、審計學和財務管理等傳統會計學科之外,要具備人工智能運用,大數據思維,管理學整體運營觀,法律經濟觀(4),外貿會計人才培養定位一是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高層次外貿會計專業人才。二是樹立國際化理念,既注重本土管理理念培養,還通過各種途徑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努力造就具有跨文化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外貿人才。
市場導向是外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首要任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職業規劃為基礎,通過傳統課程、復合課程、平臺資源、師資資源和機制資源的整合實現外貿人才培養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從專業課程設置、小語種教學、跨國文化融合和個性化外貿會計課程體系等方面提出人次培養路徑。目前國際貿易和區際貿易環境變化較快,產業結構、外貿模式不斷變化,對外貿人才的素質要求更加具體和多元化。外貿會計人才培養的市場導向不僅體現在外貿會計保證國家進出口稅收的準確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進出口企業提供準確的財務報表。更體現在外貿會計的一專多能的語言能力、商務洽談能力,外貿活動開展能力。我國外貿會計在經濟和法規的背景因素上,與美國高度自由的外貿市場相去甚遠。我國外貿會計缺失外匯融通和資金避險投資的功能。事實上,我國的外貿會計模式傾向于日本的“財稅協調會計”。從目前國際化趨勢看,外貿行業的外貿會計與稅務會計、財務會計有合并的趨向(5)。在國際貿易改革的進程中,如果外匯匯率的自由浮動可以實現,將帶給外貿會計關于財務融資和稅務籌劃更大的作用空間。
三、AGIL適應性與“學科融合”師資和教材建設
外貿會計課程講授側重外貿業務管理能力而非限定于核算職能。這要求外貿會計教師不僅有深厚的會計理論知識,同時要具備外貿業務,進出口稅務等實戰能力。不僅有會計學科的知識,還需要有管理學,金融學的知識。學科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到外貿企業兼職或者任職,擔任財務顧問或者說獨立董事等。廣博教師的知識體系,提高外貿會計的教學質量。“學科融合”要求外貿會計專業人才學習企業各部門的工作銜接,包括采購、生產、管理、銷售、數據分析、倉庫和行政部門的崗位職責和部門工作溝通。對于涉及外貿業務的企業,外貿會計需要充分了解企業外貿流程,包括詢價,報價,訂單,信用證,提單,收匯等業務能力。實現部門銜接與業務流程銜接的價值鏈。
構建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柔性課程體系。現有的外貿會計教材與新環境外貿人才能力需求存在一些差距。舉例來說,目前較多使用的丁元霖老師的《外貿會計》和紀洪元老師的《新編外貿會計》。丁老師的外貿會計以會計要素和會計報表形成為主線進行展開,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期間費用和報表分析等。紀老師的《新編外貿會計》則是以業務流程和業務分類為主線展開的,包括報價、信用證、收付匯、防險和商品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加工進出口等。目前,結合管理學的價值鏈理論。外貿會計可以建立基于橫軸為外貿會計要素,縱軸為業務流程,而形成的“基于價值鏈流程”的外貿會計。
四、基于 AGIL 維持性建立模式的維持與實施
首先,標準設定是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條件,明確外貿會計人才培養要求,制定相關環節評價標準。深入研究和剖析人才培養過程和各個教學環節,明確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素和關鍵節點。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和修正培養方案,建立培養方案評估與修正標準、評價與考核機制、學生綜合測評、畢業審核與學位授予等措施。其次,建立學術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與考核、教學評價與考核的管理機制,每年對各個教學單位、教師、學生進行綜合考評。加強教學質量管理的規章與制度把教學計劃修定、教學大綱完善、教學案例更新、教案檢查等工作制度化。最后,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驗、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鼓勵教師積極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明確實驗項目、實驗教學準備、進一步推進精品課程與精品教材建設,提升教學水平。健全本科外貿會計教學組織,形成多層次立體化外貿會計本科教學質量體系,形成以教學信息為紐帶,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質量保障組織系統。
建立 AGIL 模型下的質量保障系統,主要任務包括決策、執行、監管等。決策功能主要體現在教學相關的重大事項的研究、審議、咨詢和決策。執行功能表現為負責教學行政管理、運行管理、質量管理的有序運行。監管功能體現在由教學督導、行政管理人員、系主任、學生教學信息員等組成工作組負責教學質量監控的日常教學檢查、評級和反饋。在組織體系建設方面,建立學院外貿會計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本科教學督導組、教學管理信息員隊伍和學生信息員隊伍,不斷強化現有管理機構的質量管理職能。
五、結束語
基于AGIL建立“學科融合+一專多能”外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將“AGIL分析框架”理念引入到教學實踐改革中,通過識別整個實踐教學活動價值鏈條中的關鍵點,進行外貿會計教學流程再造。其次,建立“多維—立體—交互式”實踐平臺。利用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程資源開發、集成、梳理,進一步強化課程基本要件。再次,在強化學生市場適用能力和引導個性發展能力的基礎上,構建師生交互平臺。豐富教學方式,將啟發式、交互式、問題導向式(6)、能力導向式、結果導向式、團隊合作導向式、案例教學、微課、慕課和情景教學等多種方法。結合傳統課程、復合課程、平臺整合和師資整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把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滲透到外貿會計學生在校“全周期”和人才培養體系“全流程”環節中。
注釋:
“AGIL”分析框架理論由哈佛大學塔爾教授首次提出,該框架模型包含四個功能:(Adaption)適用性是前提;(Goal attainment)目標是核心;(Integration)整合是途徑;(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維持是穩定的運行狀態。
引自”朱幼鳳 圍繞應用能力培養重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 現代商業工貿 2018.21“。對朱老師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強調應用性“的反思。
引自“由敏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獨立學院會計專業課程群建設研究”,文中稱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法律經濟觀概念區別于法律在跨國貿易活動中的經濟價值,而是法律本身具有經濟性——法律與經濟的利益衡量與合約選擇論。引用自“[美]羅納德哈里科斯 《企業、市場與法律》。盛洪、陳裕譯,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關于“王華明.論我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適度分離[J].稅務研究,2004(11);62-64”,的反思。當前分稅制改革與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專業會計交互性增加。經濟性導向和市場導向,決定了外貿會計的作用和地位。
作者對”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有效性持一定保留態度,PBL的教學方法可以解決一次或者一個層面的問題,但是對于因材施教分層培養的外貿人才培養體系來說重復工作減低效率。或許制作一份”問答手冊“可完成問題導向式的大部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