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春
摘要:事業單位制定的內控制度是一把標尺,它對單位內部的經濟業務及管理工作兩方面進行規范,以實現不同管理制度之間更好地銜接,并將制約機制與制度建設密切聯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用來滿足事業單位進行全面經濟活動風險管控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高事業單位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對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完善
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對于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防止腐敗,保護財產安全完整,防范和管控經濟活動風險,提高單位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從目前情況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還相對滯后,內部控制理念普遍缺乏,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建設至關重要。
一、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
事業單位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是根據《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并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的,一般情況下,事業單位都能夠嚴格按照國家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內控制度,但在具體運行過程中卻存在著“兩張皮”現象,制度形同虛設;另外,本單位制定的內控制度與單位實際情況不相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各單位沒有將本單位實際與上級下發的內控制度文件相結合,由于沒有進一步細化而導致執行不到位。
(二)內控意識淡薄,內部控制流于形式
近年來,內控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關注,要求事業單位必須建立實施內部控制。為了迎接檢查,每個事業單位部都設立了《內部控制制度手冊》,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有些單位通過網絡下載或者直接從其他單位把制度照搬過來,未聘請外部專家或咨詢機構制定,沒有經過嚴密設計、沒有廣泛征求相關各方意見或建議,難以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單位經濟活動只要遵照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單位規章制度辦事就行,沒有必要另搞一套內部控制制度,對內控的執行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是遇到事情靈活性多了,原則性少了,使得內部控制失去了剛性和嚴肅性,只能停留在紙面上,成為一種擺設,未能有效發揮監督和制衡的作用。
(三)內控管理體系不完善
首先,預算編制流于形式。在預算工作編制過程中,各科室上報項目時不夠重視,沒有充分考慮單位實際情況和外界因素,沒有能夠結合下一年度行政工作安排,而是照搬了以前年度的項目數據,使得項目中內容不完整、支出金額不準確,造成第二年實際開展的項目與預算項目不一致以及實際支出與預算差異較大。其次,“一把手”權力過于集中。單位的大額資金支出及重要事項的研究往往由“一把手”全權決定,沒有按照內控制度中“三重一大”(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大額的資金使用)審批權限要求進行集體討論決定。三是經費審批流程不規范。各科室經辦人員在發生費用報銷時先去領導那里簽字、再將發票直接給出納報銷,財務審核人員只能在事后看到發票,對發票報銷項目的真實性無法事前監督。
(四)固定資產管理不到位
有的事業單位只重視固定資產的購置,忽視了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有的員工對單位的固定資產不愛惜,沒有按要求使用,導致固定資產不同程度地損壞,維修費用增加,同時也縮減了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還有的固定資產僅僅用了幾年,只是出了點小故障,只要經過簡單維修完全可以繼續使用,卻被丟在角落里等待報廢,造成資源極大浪費。有的固定資產沒有辦理產權如果出借時間較長,又無人過問,若干年后,不但沒有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恐怕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都令人擔憂,有可能造成產權歸屬不清,甚至引起法律訴訟,致使單位聲譽受損,嚴重的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二、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的措施
(一)強化內控制度的執行力
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需要得到單位管理層的高度重視,應該將重點放在內部控制工作的管理上。同時,上級財政及主管部門應加強內控制度體系建設的監督,要定期對下級部門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管。各事業單位也要通過外部的力量如會計師事務所完善自己的內控體系,加強財務管理在內控建設中的力度,通過對財務資料的完整性、合規性和真實性的審核,看單位在財經管理上是否有漏洞和薄弱環節,對在審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并及時改進,有效提高單位內控制度的執行力。
(二)強化單位領導內控意識,營造良好的內控環境
控制環境是內控的基礎,是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重要因素。單位領導的內控意識直接決定控制環境的好壞,對內部控制工作的發展和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單位一把手不斷強化管理意識、內部牽制意識、廉政風險防范意識,自覺遵守、維護各項內控制度,其他員工就會受其影響不令而行,自律感明顯增強。其次,事業單位在機構設置上應本著科學、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則合理設置內部機構,綜合考慮本單位業務特點,將權利和責任落實到相關部門,體現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要求,避免職能交又缺失以及權力過于集中,形成責權一致,互相協調、互相制約的工作機制。
(三)完善內控管理體系
首先,規范預算編制過程。在預算工作編制過程中,加強單位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確保預算編制與資產配置相結合、與具體工作相對應;項目預算編制時應采用零基預算的方法,對新項目的預算,部門負責人需要對項目內容進行細化,對資金的使用進行詳細說明,對原有項目的預算,要重新按照實際情況進行測算,以保證預算的準確性。其次,重要事項由集體討論決定。明確各崗位辦理業務和事項的權限范圍、審批程序和相關責任,建立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和會簽制度。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辦理業務,凡涉及“三重一大”問題的工作會議、事業單位的辦公會、黨、政會議,必須有詳實的會議記錄,并將會議記錄存檔備查。大額資金的使用必須由使用部門擬制支出計劃,報請本單位領導審閱同意后,按照審批權限提交領導辦公會討論決定。三是嚴格經費報銷審批流程。實行財務先審核把關,領導后批準的程序,規范各項經費支出流程。事業單位發生經濟業務時,財務人員應先對收到的票據進行全面審核,對各類票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把關,對不符合規定的報銷單據予以退回,對審核通過的票據給予簽字確認,然后由經辦人員將審核過的原始單據報請領導簽字審批,最后憑審批齊全的單據向財務部門申請資金,辦理結算報銷手續。
(四)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完善資產清查制度
固定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事業單位向社會提供服務的重要物質保證。各個單位應當建立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加強購置、驗收、使用、報廢等各個環節的管理措施。單位應當統一調配固定資產,避免閑置,造成浪費。首先,將固定資產統一編號,按照誰使用誰保管的原則,責任落實到個人,定期盤點,每年至少清査一次,及時發現盤盈或盤虧資產,并找出原因,分清責任,做出正確處理。單位領導或資產使用人調離崗位時,要組織核查,辦理資產移交和監交手續,確保人走賬清,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其次,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出租、出借管理制度。事業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對外出租、出借的,應當進行必要的可行性論證,并提出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未經批準,一律不得出租、出借或者對外投資嚴格的審批制度有利于財政部門全面掌握出租、出借資產的詳細資料,及時發現并糾正存在的問題,有效防范風險,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三、結語
內部控制既是事業單位的一項重要管理活動,又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事業單位治理的基石。它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優化完善的過程,通過內部監督檢查和自我評價發現的問題,對相關的制度、措施和程序進行持續調整、改進,使各項制度、措施和程序能夠適應新情況、新問題,在經濟活動風險管控中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何蓓.醫院內部控制現狀及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 (4).
[2]張婷.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探討[J].納稅,2017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