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卞小燕
摘 要:在我國當前這種新常態的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很多難題。隨著新常態的經濟變化,社會上的就業崗位不斷減少,很多高職院校不斷擴招,使得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時面臨著更加巨大的就業壓力。當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存在一定問題,相應的職業意識較為欠缺,專業技能不強,畢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當前想要有效地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加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學生專業技能進行不斷的鍛煉和培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就業指導,從而顯著提高學生就業率,增加學生對走向工作崗位的就業質量。
關鍵詞:經濟環境;新常態;高職院校;就業能力;分析探討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十分關注的話題,隨著我國經濟新時代的到來以及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不斷增長,使得高職院校院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高職院校學生與普通院校相比專業基礎知識較差,往往起點要比普通高校學生低,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在社會上的就業能力較低。2016年江蘇高校以本省為例,對省內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了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由于當前省內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大多都從事技術應用型、勞動生產型的技術工作,因此這些人大多數最終會進入到江蘇省內一些中小型企業工作,這類企業相比于國企來說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較弱,缺乏一定的創新能力,并且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極差。隨著新常態經濟背景的到來,對這類私營企業的影響尤為突出,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很難產生新的工作崗位,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通過此次調查發現,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普遍較低,本文主要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針對這類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所表現出的問題
(一)缺乏職業意識
學生的職業意識是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人們對待不同的職業有著理性的認識以及良好的工作態度。在當前的社會生產當中,對各個工作崗位的分工越來越細致,產品的生產流程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當前很多工作崗位不僅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有要求,還需要工作人員具備一定的個人素質,而職業意識又是其最基礎的部分。一個人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會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認同感,并且從內心熱愛這份職業,并且能夠全面充分地認識到所從事職業的職業道德、職業信念等,確保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著積極的工作態度。當前很多企事業單位都開始重視員工職業意識的發展,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對學生的職業意識往往會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不同專業的高職畢業生需要表現出與自身相匹配的職業意識,例如工程類專業學生需要保持成熟穩重,而一些服務類專業就要保持高度的熱情以及耐心。但是在當前社會,很多應屆畢業生存在著一種消極心理,甚至學校為學生創造了獲取工作崗位的機會也不珍惜,以一種十分消極的心態應對,最終錯失良機。
(二)學生專業技術能力不強
職業技術是學生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后賴以生存的手段,若是學生專業技術能力過硬,就可以省去企業對學生的培訓工作,節省了大量的開銷,因此企業更愿意要這樣的人才。但是在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由于當前社會企業發展速度較快,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設備不斷地投入到企業生產當中,但是相應的高職院校卻對教學內容沒有進行及時的調整,使得學生在校學習到的專業技能在與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第二點就時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在職工作人員不斷適應新的生產工藝,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實際的應用能力較差,導致其職業技術能力存在著諸多不足。
(三)高職院校學生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不強
隨著當前市場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現代化的生產工作都需要團隊協作來完成,尤其是在新常態背景下各個企業的生產工作變得更加復雜,組織更加嚴密,因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對于員工的團隊意識要求較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可以快速地適應工作崗位,在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生活中大多愿意以自我為中心,往往這類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與適應能力較弱。雖然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具有較高的持續學習能力,也能夠很好地接受和適應新知識,但是與他人的溝通協作能力往往達不到企業的要求,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在實際就業時十分困難。
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措施
(一)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
在當前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力度較低,一般職業意識的培養都是通過相應的素質教育課程以及實踐實訓環節來完成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相應的任課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以及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還需要學生明確地了解其所學專業課程的具體要求以及在未來就業時需要哪些資格認證等,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學專業在社會上的重要性與意義。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可以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激發他們對工作崗位的興趣以及提高他們對于從事這項工作的自豪感,有效地增加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意識。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的實踐實訓工作時,相應的任課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專業知識,還需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在實訓結束后不僅需要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各個機器設備具體的操作流程,還需要組織學生總結心得體會,讓學生真正具備職業意識。
(二)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與時俱進
在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將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有效地結合起來,結合社會實際的變化對于人才培養目標做出及時調整。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確保應屆畢業生可以很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及時地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做出調整,并且確保在調整過程中具備一定的針對性以及實用性。以往高職院校在對相應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調查工作時僅僅是了解這些企事業單位的發展現狀,但在新常態下還需要對企事業單位的發展前景以及技術更新有著更加詳細的了解。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不僅需要了解企事業單位當前的發展現狀,還需要對未來的發展前景做出預測,以便于及時地對課程內容做出調整。
(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訓練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當前高職院校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增加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不斷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讓學生確立一個長遠的目標,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地參加一些課外學習活動,不斷培養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在學校內部適當的參加學生會以及社團組織的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可以找機會參加一些實習和實踐活動,培養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在假期可以參加一些職業技能或時就業培訓,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以及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相應的任課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的參加課外實踐活動,以便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對社會有著更加充分的認識。
結束語:
結合著江蘇省高校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結果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可以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并且關系到高職院校學生個人發展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想要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需要涉及的層面非常廣,因此需要學校、社會以及學生自身一起努力。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在給我們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過程中對于出現的問題及時改進,對專業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對于教育方式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不斷提高大學生實際的就業能力,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海波.新常態經濟背景下的就業問題探析[J].現代交際,2018,(15):18-19.
[2] 王海波.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J].農家參謀,2018,(15):146-147.
[3] 魯 曄.新常態經濟背景下人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8,(06):48.
[4] 仝丹娜,楊衛軍.新常態經濟對高職教育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28):180-181.
[5] 夏海軍.新常態經濟下會計高等教育發展變革及趨勢[J].時代金融,2016,(09):187.
作者簡介:
王海波(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職學生就業,計算機軟件技術。
卞小燕(1979-),女,副教授,江蘇省淮安,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職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