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玉 來玉芹
【摘 要】目的:觀察艾灸配合滋腎固胎湯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夾瘀型早期妊娠宮腔積液患者的療效。方法:選取妊娠早期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組方法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對照組使用黃體酮注射液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艾灸+中藥辨證內服。觀察并對比兩者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療效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0%。對照組療效顯效率7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6.7%。結論:中醫綜合治療的療效顯著,用藥后宮腔積液可有效吸收,同時可以增加保胎成功率。
【關鍵詞】艾灸;滋腎固胎湯;黃體酮注射液;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早期妊娠是指孕14周之內的宮內妊娠,妊娠早期合并宮腔積液是難治性流產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可伴有不規則陰道少量流血、腹痛腰酸等不適癥狀,嚴重者發展至難免流產或稽留流產。出現宮腔積液,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盡快消除宮腔積液對繼續妊娠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筆者從2016年06開始采用艾灸配合滋腎固胎湯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夾瘀型早期妊娠宮腔積液患者,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06月至2018年06月間在我科門診或住院治療的自然受孕患者,其中門診患者26例,住院患者34例,均已B超檢查提示宮內早期妊娠,合并宮腔積液,積液的范圍直徑均小于孕囊直徑的2/3,患者可伴有下腹脹痛或腰脹,或伴有陰道少量流血,同時經過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夾瘀型,并自愿接受中醫治療者。選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年齡在25-40歲:25-30歲10例,占33.3%,31-35歲11例,占36.7%,36-40歲9例,占30%,對照組中:年齡在25-40歲:25-30歲9例,占30%,31-35歲13例,占43.3 %,36-40歲8例,占26.7%,兩組在年齡、積液大小經t檢驗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參照2014年4月第2版《中醫婦科學》[1]中綜合“胎動不安”及“胎漏”病中肝腎陰虛夾瘀證辨證要點來定:
主癥:妊娠期間出現①腰酸或伴腹痛、胎動下墜;②伴有陰道少量流血,色暗;
兼癥:①頭暈、耳鳴;②口干欲飲;③小便頻作;④心煩少寐;⑤舌質黯紅,有瘀點,少苔,脈弦細數,尺脈沉。符合主癥中①或②+次癥中⑤,可同時加次癥中①或②或③或④中的任意一項即可診斷。
1.3 入組標準
1.3.1 明確宮內早期妊娠,B超檢查提示宮腔積液,積液直徑小于妊娠囊直徑2/3,孕囊大小與孕周相符;
1.3.2 患者愿意接受中醫治療(艾灸+中藥內服);
1.3.3 符合以上的中醫辨證診斷標準。
二 治療及觀察方法
1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在治療時都加用孕激素治療,黃體酮注射液肌注,用量在20-60mg,具體用量依據孕酮水平值調整。治療組在運用以上用藥同時加上中醫治療(艾灸+中藥內服)。具體治療方法:1.患者每日艾灸雙側隱白30分鐘;2.中藥擬滋腎固胎湯加減,方藥組成: 菟絲子30g、桑寄生15g、熟地15g、黃芩10g、黨參15g、續斷15g、山茱萸15g、女貞子15g、苧麻根20g、旱蓮草15g、白芍15g、三七粉6g、山藥15g、白術10g,。加減法:①若下腹墜脹加升麻10g,炙甘草5g;②大便稀爛者去熟地,增加白術用量15g;③夜寐不安加夜交藤20g,每日1付,水煎400ml分2次溫服。兩組均治療10天后復查B超了解宮腔積液及胚胎發育情況。
2 療效觀察
綜合療效評定標準:
復查B超了解宮腔積液消退及胚胎發育情況,顯效:患者陰道流血停止,腰脹腹痛癥狀緩解,B超檢查提示宮腔積液消失,孕囊大小符合孕周,可見原始心管搏動;有效:患者陰道流血停止,腰脹腹痛癥狀緩解,B超檢查提示宮腔積液較前減少1/2或以上,孕囊大小符合孕周,可有原始心管搏動;無效:B超檢查宮腔積液未減少或量增多,或孕囊萎縮,未探及心管搏動,仍感腰脹或下腹隱痛。
結論:艾灸配合滋腎固胎湯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夾瘀證早期妊娠宮腔積液效佳,同時還可以提高保胎成功率。
4 討論
臨床上隨著B超及技術水平的發展,妊娠早期B超檢查發現宮腔積液患者,西醫治療手段較為單一,多予補充孕激素替代治療方法,黃體酮注射液為首選藥物,藥物劑型各一,部分患者加用止血藥口服或靜滴,出現下腹脹痛明顯可加間苯三酚肌注或靜滴抑制宮縮,但對孕期宮腔積液的治療效果欠佳。《女科經綸.卷三》引朱丹溪語曰“胎漏多因于血熱,然有氣虛血少者…” ,胞宮系于腎,沖任二脈起于胞中,腎氣虛,肝腎內寄相火,肝腎陰虛,則相火煽動于內,肝腎的開合失常,血海不固,故血妄行而出現胎漏。《國師大醫班秀文婦科醫論醫案選》中記載“孕婦孕后胎元不牢,其因雖多,但多屬肝腎虧損,開合失常所致,故治療多以滋養肝腎,補益氣血之法以治本” [2 ]。故方中菟絲子、桑寄生、續斷辛甘溫酸固腎安胎,陰足火潛,則血止胎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補腎藥可以提高黃體和胎盤分泌雌孕激素的能力,對改善子宮容受性和胚胎的發育有積極作用[3] ,熟地、山茱萸養血益精補先天,白術、山藥、黨參健脾益后天,黃芩配白術清熱安胎,女貞子、旱蓮草滋養肝腎之陰以清熱止血。胎居子宮,宮內瘀血形成,瘀血礙其長養,出現胎元不固,故中藥在上方適當加少量三七粉化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最早記載了應用活血化瘀湯之少腹逐瘀湯用于胎動不安患者的治療。《玉楸藥解》記載“三七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現代藥理也證明,活血化瘀中藥能改善孕婦血液的高凝狀態,增加胎盤血液供應,合理地用活血藥物是安全的。在中藥辨證內服的同時配合艾灸雙側隱白穴。經過臨床觀察,中藥滋腎固胎湯化裁辨證內服配合艾灸治療,對肝腎陰虛夾瘀型妊娠早期宮腔積液患者的治療起到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馬寶璋主編2012年4月第2版《中醫婦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169-178.
班秀文,《國師大醫班秀文婦科醫論醫案選》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146-150.
黃姚勝,中藥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