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凱
摘要:隨著我國影視產業的不斷發展,《白蛇傳》被多次改編。本文就此進行了簡要的梳理,以電影《青蛇》、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等為例,從視閾創新、音樂與美術、人物關系、情節設置、角色塑造、視覺文化的奇觀化等方面,試圖探討《白蛇傳》從傳說到影視的視閾轉換方法。
關鍵詞:《白蛇傳》 視閾轉換 影視改編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0-0169-02
《白蛇傳》在我國民間傳說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至今已流傳了千百年。作為民族記憶中的一部分,《白蛇傳》逐漸成為了影視劇創作和改編的重要題材,尤其是1992年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上映以來,《白蛇傳》更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自此以后,以《白蛇傳》為藍本創作的各種影視作品層出疊現:1993年張曼玉主演的電影《青蛇》,2001年范文芳主演的電視劇《青蛇與白蛇》,2006年劉濤主演的電視劇《白蛇傳》,2010年左小青主演的電視劇《又見白娘子》,2011年黃圣依主演的電影《白蛇傳說》,2018年楊紫主演的電視劇《天乩之白蛇傳說》,這些作品對傳統《白蛇傳》故事的情節或增或減,社會評價也褒貶不一。本文通過以上七部由《白蛇傳》改編的電影及電視劇作為案例,以多種視角簡要分析《白蛇傳》從傳說到影視的視閾轉換方法。
一、從傳說到電影的視閾轉換
(一)視閾的創新
新時期的電影改編更加注重電影的哲理性,例如由香港著名導演徐克執導的電影《青蛇》,在導演的創作中,白素貞與許仙的愛情主線被弱化,轉而以小青的視角觀看蛇妖駐留人間的所知所感[1]。
影片試圖在聽覺和視覺上刺激觀者,引發觀者對于人性的反思。影片運用當時先進的制作技術,場景變換順暢、和諧,人物塑造較以往更具特點,為觀者營造了一種神怪空間和現實空間互聯的視閾體驗。
(二)電影音樂與美術的契合
在電影《青蛇》的美術創作中,創作者使用了精簡的設計風格與樣式,但卻絲毫沒有減弱影片最終呈現出的強烈的劇場感。影片中場景的色彩設計或多或少會對觀者的視閾產生張力,影片的大場景設計時有“如將白云,清風與歸”的超詣,時有“大風卷水,林木為摧”的悲慨。
影片的音樂方面,音樂的節奏、旋律以及出現的時間節點都恰到好處,巧妙地引導了影片的氣氛走向。如影片中《人生》和《莫呼洛迦》的反復吟唱,突顯了影片的主題,讓觀者身仿佛置身于滄桑的塵世之中。影片的音樂與音樂之間的關聯設計互相聯系和呼應,反復對觀者在人生、人性、愛情等角度進行引導,絲絲入扣,不斷激發觀者的過往經歷與情感,讓整部影片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人物關系的再建構
在《青蛇》的改編中,導演和編劇一反常態,一貫作為劇作配角的小青轉身成為影片的主視角。而在2011年黃圣依主演的《白蛇傳說》中,編劇不甘落于時尚之外,將影片的重頭戲聚焦在法海這一人物角色上,并附加給角色現代化的語言和行為。這部電影最為最夸張的人物角色是編劇增加的一個癡情的蝙蝠妖。不難想象個中緣由——美國好萊塢的經典系列電影《蝙蝠俠》全球熱映,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潮流在當時還未退去,編劇添加的蝙蝠妖,是為爭取更多的觀眾。2006年劉濤主演的《白蛇傳》中最為別出心裁也最為惹人爭議的是劇中角色的增加和人物關系的重新建構:連翹愛上許仙而妒忌白素貞,法海暗戀白素貞而嫉恨許仙,小青挑逗杜仲,杜仲喜歡連翹,但總體來看,該劇人物關系的設置符合情理也遵循了藝術創作的內在規律,刻畫了飽滿的角色形象。
在傳說中,白蛇才是故事的主角,其余的人物描寫較為單調。上述三部影片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行再建構,創新了人物關系,也更深刻的構筑了角色的性格。
二、從傳說到電視劇的視閾轉換
(一)情節設置的創新
由《白蛇傳》改編而成的最為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新白娘子傳奇》于1992年一經出世便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部電視劇的整體結構和情節具有較高的創新性。《新白娘子傳奇》以夢花館主的《白蛇全傳》和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傳奇》為藍本改編而來,該劇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經典的白蛇故事情節。《新白娘子傳奇》中刪除了許仙和小青之間的夫妻緣分這一情節,是因為在劇本創作時考慮到要符合當代一夫一妻的制度。通過許仙只對白素貞一人的鐘情,引發觀者對于愛情的思考,同時還深入地刻畫了白素貞與小青之間的姐妹深情[2]。該劇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加以解讀,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解讀都是積極的:妖可以成為神,愛情可以跨越人妖兩界,親情無處不在,總之這是一部既勵志又符合傳統美德范式的電視劇。也許正因如此,《新白娘子傳奇》才成為了一個收視傳奇,也成為了一個無法逾越的經典。
(二)角色塑造愈加完美
《白蛇傳》中的角色塑造在不斷的改編過程中趨向完美,故事情節愈加曲折離奇,人物性格更加深入人心。經典人物角色的塑造,往往能夠超越故事情節本身對觀眾的吸引。
人物角色鮮明的性格對于作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塑造人物角色的過程中,如同《天乩之白蛇傳說》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白夭夭的形象,就是一個勇于反抗封建壓迫、勇敢追求自身幸福的角色。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白素貞這一形象,著名表演藝術家、不老女神趙雅芝無論從外在形象,還是人物性格等方面,將白素貞塑造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在這部劇中,白素貞下凡是為了報答一千七百年前小牧童的救命之恩的,因此不管許仙如何懷疑,白素貞也一直無怨無悔地付出,所以這部劇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極其溫柔、典雅的白娘子,她就是美與善的化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白素貞的完美,這時已很難將白素貞與“妖”聯系起來,所謂“妖”和“神”的區別,僅在于一惡一善,與其說白素貞是妖,不如說她是神。白素貞曾經像妖一樣“作惡”,水漫金山,但是她的“惡”卻并非出自她的本性,而是不得已而為之,況且在“惡果”已經種下之后,白素貞由衷地懺悔自己的過錯。不但如此,趙雅芝還將胡媚娘這一角色的任性、忠貞、善良等性格表現得極其到位,趨向完美[3]。
電影、電視劇創作過程中的最重要問題是角色塑造,在創作過程中應該遵循基本的角色塑造原則,即符合當下的社會語境,同時要將人物情感真實地表達出來。在將文學作品轉換為影視作品的過程中,最能考驗編劇的文化功底,人物角色塑造時應避免程式化。
(三)視覺文化的奇觀化
《白蛇傳》在近年來的改編趨勢逐漸朝著淡化作品的敘事功能和創造視覺文化的奇觀化方向發展。例如影視作品中的各種奇觀化現象逐漸掩蓋了原有的敘事線索,而視覺文化的奇觀化逐漸成為影片的主導線索,導致敘事的邏輯性和完整性也需要給影片的視覺奇觀讓步。基于此,《白蛇傳》的改編逐漸掙脫傳說故事基調的束縛,不斷增加各樣式的新奇橋段,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白蛇傳》的故事在人物、線索、情節等角度不斷進行著全面的擴展。
影視高新技術是打造奇觀盛景,創造帶有強烈魔幻特征的影視作品的基礎。2001年范文芳主演的電視劇《青蛇與白蛇》采用電腦特效制作了逼真的蛇妖搏斗、半人半蛇、洶涌的水流等場景。2010年左小青主演的電視劇《又見白娘子》運用了大量特技鏡頭制作的奇幻重大的景象,全劇共35集,其中特效時長就高達6集左右。電影《白蛇傳說》使用了水、陸、空全方位的立體拍攝手段,運用了多種高難度拍攝技術,以超高速攝像機和模型工程表現了恢宏的場面。
三、結語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傳說,一時代也有一時代之影視藝術。綜上所述,我們將《白蛇傳》做一種縱向的比較,會發現同樣的《白蛇傳》被不同的時代被講述成了不一樣的故事,其人物形象可謂大相徑庭,這是因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氛圍,而不同的文化氛圍造就了那個時代的作者和觀眾。寫小說或劇本從來都不是自娛自樂,作者在講述這個故事以前,必然首先要考慮觀眾的構成。觀眾發生了變化,《白蛇傳》的風格隨即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可見,觀眾這一消費主體對于《白蛇傳》的演變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本文以《白蛇傳》從傳說到影視的視閾轉換為例,從多維度探尋,以期重新思考如何改編過去時代的經典,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當下的時代,從而影響當今人們的精神生活,通過重述經典,用以重述崇高。
參考文獻:
[1]楊等華.“白蛇傳”影視改編中的現代性分析——以《新白娘子傳奇》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4):73-79.
[2]佘亞柳.民間傳說《白蛇傳》在鏡像語境中的豐富與嬗變[D].保定:河北大學,2015年.
[3]李火秀.論近年來《白蛇傳》影視改編的奇觀化趨向[J].電影文學,2015,(0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