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遠
摘 要: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小型企業逐漸增多,對于許多小企業來說,融資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目前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打破融資困難的窘境,可以為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大機會。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及對策
一、分析原因
(一)中小企業自身資產不足
中小型企業的特點如下:數量繁多,分布十分廣泛,公司的整體資產較低,公司的員工文化程度與素質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公司對內部的管理也不夠嚴格,周轉所需要的資金不足,另外中小企業對于信用不夠重視,在該行業中的地位較低,掌握的融資渠道較少。
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與自身的特點息息相關,自身各方面的實力較差造成了融資困難。例如在籃球比賽中,實力強的隊員往往占據了大部分上場機會,而那些實力較弱的運動員只能成為替補隊員。自身資產不足導致在大公司的競爭下小企業能獲得的融資十分稀少。
(二)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取決于資金的投向選擇
銀行機構的服務存在著差異,他們把大型的高質量企業與一般的小企業劃分成兩類,這就造成了不公平的現象,因為銀行往往都愿意為大公司提供資金。為大企業提供資金的同時也可以給自己帶來穩定以及安全的收益,這就導致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大企業都被各個銀行瓜分一空。為了讓小企業能夠快速發展,國家與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對中小型企業有利的政策,例如,普惠金融政策,在其指導下銀行能夠把更多的資金流向中小型企業,潤澤廣大的中小型企業。
在推廣普惠金融政策的同時,部分資金會被銀行從大企業分配到中小型企業,然而在面對資金投向的問題上銀行也面臨著很多困難。許多的銀行也想去幫助一些中小型企業,愿意給他們更多一些的融資,讓他們能夠更快的發展,但是在幫扶的過程中確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實際上銀行還是面臨著資金投向選擇的實際困難的。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銀行對于中小型企業的情況了解不夠,導致在信用問題上銀行無法對小企業進行較深的評估,從而無法對中小型企業較深的信任。二是對于小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無法很好的評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銀行融資了一個小企業,但是小企業最終確無能力償還債務,那么銀行將會受到虧損。
三是因為經驗不足、資金較少等原因,相較于優質的大公司來說小企業的投資難免會遇到較大的風險,銀行融資給小企業也就意味著銀行將要承受更大的風險。四是小企業融資所需要的成本較高,但還未找到有效的方法去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由于這個原因在小企業融資的過程中銀行十分慎重,不輕易出資。造成了中小型企業的融資無法滿足,并且還使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這使原本資金不足剛剛起步的小企業難上加難。這個小企業的經濟負擔會增強。如果這種現象不予以解決讓其自由發展那么可能會給中小企業生存帶來影響。
(三)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困難
在不考慮銀行的情況下,為中小型企業提供的融資渠道不是很多。如果選擇民間高利貸,或許能打破一時的困境,萬一出了意外資金鏈斷裂,會帶來巨大影響,對于高利貸,中小企業不應該作為首選。如果選擇小型貸款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利率會大幅度超出銀行貸款利率。對中小型企業而言,如果不選擇銀行之外的融資渠道,都會受到傷害,甚至會對企業未來的經營與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解決辦法
(一)在融資的過程中金融創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前中小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業務還沒有建立起來,在信貸模式上有部分銀行,仍然使用給大企業融資辦法,一套針對中小企業的客戶服務的系統還沒有被建立。
建立主要客戶為中小型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應該支持一些適合中小型企業的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融資公司等,這些公司可以給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帶來快捷與便利,避免它們與大公司進行競爭。
(二)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與政府的幫助休戚相關
對于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政府要尤為重視。例如,在中小企業經濟陷入周轉經濟鏈斷裂或其他短暫的缺乏經濟情況時,政府應加大公共財政對其的支持力度,并在對中小企業風險評估上多發揮監管的作用,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同時,政府應積極規范并且引導中小企業運用民間資本,打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由于目前民間資本較活躍,政府應積極支持幫助小額貸款公司等規范民間資本。
(三)融資難的另一個原因是信用
信用對于個人十分重要,同時也是一個企業能否發展及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未十分了解中小型企業,銀行以及貸款公司對于中小企業的信用十分看中。因此中小企業應對信用額度高度重視,信用額度過高的企業往往能夠更容易地融資到更多的錢。可以說信用對小企業的未來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明靜.淺談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李茂宏[J].經濟管理:文摘版.
[2] 周亞男.淺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
[3] 郝春雨.淺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0,(13):9.
[4] 侯慶娟.淺析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