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摘 要: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要求高校順應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尋求更好的發展。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非學歷留學生的漢語教育也面臨的更多的機會和挑戰。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特點,把握機會,努力完善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修養,以促進高校國際化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非學歷留學生;漢語課程
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學習熱潮持續。“一帶一路”為漢語“走出去”提供了橋梁,不管是語言學習者還是文化體驗者,不論是宣揚中國文化還是學習他國文化,通過這個橋梁,學習者們溝通,學習,聯系;從而能夠知華、友華、愛華。作為民族普通高校,擁有獨特民族特色文化,在漢語“邁出去,走進來”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對外漢語發展不僅僅對高校的教學發展有推動作用,同時能夠提高高校在國際交流合作中的地位。
一、非學歷留學生的漢語教育的定義和特點
(一)非學歷留學生的漢語教育定義
來華留學生主要分為學歷留學生和非學歷留學生。 非學歷留學生主要分為語言學習者,短期項目訪學者。根據非學歷留學生漢語學習的目的,其漢語教育定義結合國際漢辦漢語水平測試等級分類,可以理解為學習者能理解有關個人或日常生活的基本語言材料,可以較準確地進行詞句復述、背誦及抄寫。掌握基本句型,可以造一些簡單的句子,對事物作簡單的描述,可以做日常的語言交流。
(二)非學歷留學生漢語教育的特點
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其非學歷留學生漢語教育特點主要體現為留學生學習動機的多樣性;留學生漢語水平的差異性和漢語教學情況的主動選擇性。通過對中南民族大學的100名非學歷斯坦共和國留學生調研顯示,學習動機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喜好性動機,即單純的喜歡漢語,渴望學習漢語,通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此類動機的學生有20人,占20%;生存性動機,即希望通過漢語學習,拿到漢語水平測試成績,能夠回國找到更好的工作,為自身的職業規劃增添籌碼,此類動機的學生有45人,占45%;兩類動機都占有的有35人,占35%。通過調研數據不難看出,大部分的非學歷漢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尋求回報性,通過漢語水平測試,拿到證書對于繼續漢語學習或者找到一個好工作都至關重要。
二、非學歷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情況
(一)課程設置
結合留學生喜好性學習動機和生存性學習動機的特點,課程設置與傳統的學歷生的課程設置略有不同。考慮到學生“非學歷”,“短期”等特點,應該側重學生對于漢語的語用功能的學習,尤其是聽、說技能的掌握。同時要更加主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育和維持。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方面做出靈活合理的安排。
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每周一到周五上午8:00-11:40開設漢語課程,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在這三個級別中又細化為每個級別兩個班,基礎較差的班級主要開展聽、說、讀、寫基礎課程;基礎較好的班級除了基礎課程,還增加了中國文化。通過班級的細化來降低學生因為漢語水平差異造成的學習障礙。
(二)特色課程
開設有武術、剪紙、民族文化、民族藝術、音樂等選修課程。留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相應課程。教學活動上主要是定期開展文化之旅、博物館參觀、漢語演講比賽等活動,豐富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材選擇
短期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非學歷”、“以學期為學習單位”的特點,雖然教學時間較短,教學相對集中,但課程安排和教材選擇還是應該自成體系,有始有終。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該校選用的是“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發展漢語》系列。通過選取貼近留學生生活、學習相關學習背景及話題,促進學生對漢語學習的積極性。
(四) 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語用性、場景化、趣味性是非學歷留學生漢語學習的主要教學方法和模式。
1、語用性強調技能教學:指側重聽、說、讀、寫某一個特點的技能的教學訓練。通過各課程各側重教學的展開來鍛煉學生的漢語語言運用能力。
2、場景化教學:通過生活,學習場景模擬再現,圍繞生活學習中的某個話題教學。
3、趣味性:即游戲教學,或者活動教學。圍繞一個學習重難點知識玩一個有趣的游戲,或開展某個活動,以“玩”促“學”。
三、非學歷留學生的漢語教育發展機遇
(一)政策的支持
“一帶一路”的提出,得到60多個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漢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必要語言輔助。隨著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不斷的建立,“漢語”在國際語言的地位越來越顯著。非學歷留學生不僅僅是來華留學生的主體人群,海外各國各地區的漢語教學大多也屬于短期的非學歷漢語教育。國家政策的支持,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才能造就留學生漢語教育的規范化,國際化,精品化。
(二)研究本體的發展
留學生漢語教學,即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二語習的的一個學科,在學科建立和學術研究上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由于對于漢語本體研究的發展,“國際漢語教育”學科的建立,給了留學生漢語教育的研究本體一個名正言順的學科歸屬。同時,依靠漢語語言學科的研究,結合留學生漢語教育的實際特點和規律,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參與到了學科的研究中,比如李泉提出了對于“國際漢語教育”學科的建立不能僅僅是“默默的學術研究”,更要找條件,找機會,將這個學科寫進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現在這個觀點的提出已經得到了實現。
四、非學歷留學生漢語教育面臨的問題
筆者就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問題設計了調查問卷,希望以此來獲取非學歷留學生和漢語國際教師對于非學歷留學生漢語教學各方面的看法和評價,為非學歷留學生漢語教育建設提供參考。
(一)調查概況
1.問卷設計與調查
本次調查分為兩次,一次針對留學生,主要調查留學生學習動機、對課程的看法、學習效果及學習方法的適應程度;另外一次調查是針對漢語國際教師進行,采用了電話或網上調查的方式。共有來自于武漢各高校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30位教師參加調查,其中中南民族大學國際漢語教師18位,調查內容涉及教師對所屬學校課程設置的意見、對教學對象的態度、教師自身知識體系、教師覺得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等內容。
2.調查對象概況
(1)參加調查的留學生。一共有160余人,其中150人為非學歷留學生,10人為學歷留學生。他們來自于1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斯坦共和國留學生最多,為100人,占總人數的62.5%。102人填寫了性別,其中男生60人,女生42人。學習漢語的平均時間是一年左右。
(2)參加調查的老師其中男老師8人,女老師22人。年齡最小的23歲,年齡最大的65歲。30個老師中,畢業于對外漢語專業的有18人,畢業于其他文科專業的6人,畢業于外語專業的4人,畢業于其他專業2人;受教育程度本科5人,研究生16人,博士9人;有13位老師有海外任教經驗,有28位老師現在大學任教。
(二)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1.對留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其學習動機的多樣性(具體數據上文已提到), 并且在留學生對中南民族大學漢語教育滿意程度的調查中可以對發現,有92個學生學習效果滿意,所占比例為57.5%;有58人對學習效果比較滿意,覺得漢語有點難,所占比例為41%;還有比例為1.5%學生覺得漢語太難,沒意思,沒有效果。在具體漢語課教學的問題體現上,62.5%的學生覺得聽不懂漢語,記不住;6.2%的學生覺得教材不好;9.4%的學生認為老師不夠好;還有21.9%的學生覺得老師教的方法無法接受。
通過對留學生的調研數據表明,留學生漢語課程設置相對合理,但是但是缺乏趣味性,有點難是留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
2.教師的問卷中針對課程設置的反饋大部分教師覺得課程設置科學合理;但也有老師提出課程設置缺乏趣味性;少數老師提出課程設置過于繁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
五、對非學歷留學生漢語教育課程的建議
(一)非學歷漢語教育的精品化
非學歷漢語教育對比學歷漢語教育,常常會被忽視。非學歷教育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過多的強調學歷教育的“全面性”,或者是非學歷教育的“時效性”都會對非學歷漢語教育的教學效果產生不好的影響。
筆者認為通過對非學歷漢語教育的重視性,加強對高校的語言教育基地的組建,根據非學歷漢語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進行課程設計,提倡同學歷教育一樣的精品化教學。不但促進了非學歷漢語教育的發展,同時也能提高高校整體的教學水平,便于更多的招收優秀的國際人才。
(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漢語結合,尋找新思路
根據留學生非學歷漢語教育學習目的的特點,高校應該把非學歷漢語教育當做“一扇門”,通過與學歷教育的聯系,這扇門即宣傳了高校自身,也引進了想來中國,想學漢語,想看文化的國際人才。能夠把想要留下來的國際人才通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漢語教育的接軌,留住人才,為高校,為中國做貢獻。
(三)教師隊伍的發展,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師隊伍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國際漢語教師需要學習更多有效有趣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教學體驗,建立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多參加行業培訓,提高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泉.關于建立國際漢語教育學科的構想[J].世界漢語教學,2007(3):399-413.
[2]馮勝利.論漢語二語教學的獨立性[A].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
[3]王瑞烽.初級漢語讀寫課教材的編寫理念與方式[J].語言教學研究,2010(1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