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華鋒
摘 要:化學作為高中課程中的重點科目,對于高中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高中化學教學課堂上越來越多地出現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學理論與生活實踐脫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降。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高中生和化學老師們。所以如何通過改善高中化學課堂,提升化學課堂的學習效率成了老師面臨的問題,也是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向和目標。重點探究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以及實施,希望為我國高中化學高效課堂帶來幫助。
關鍵詞:高中化學;高效教學課堂;新課程標準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對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要求越來越高,對于老師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效課堂是指老師在指定的時間內,通過各種教學措施和手段,采用各種合理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的課堂。這種新型課堂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它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提高學生的分數,而是著重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也是高效課堂的核心要求。高效課堂對高中化學的學習具有深刻的影響和作用,有助于老師們在新時期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能讓學生更加出色,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一、高效教學模式的研究意義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始終處于教學課堂的核心,習慣于在講臺上,通過自己的最大努力,用盡自己的肢體語言和表達能力,盡可能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下來,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長期如此,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而高效教學模式,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在短時間內將知識系統灌輸給學生,再將剩余的時間利用起來,培養學生的興趣,解決學生課堂上的疑惑與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學習到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學習到社會交往、自主學習等多方面的技能,可以綜合提升學生的成績和綜合素質。
二、高中化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化學課程興趣不高,甚至害怕學習化學
現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著一個現象,就是害怕學習高中化學,覺得高中化學難度大,學起來吃力,再加上一些老師的教學模式枯燥,導致很多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被抹殺,老師們習慣于自己一個人在課堂上板書和用教材逐一講解,內容枯燥、乏味、無趣。學生難以從中得到快樂和收獲,最后導致學生越來越討厭學習化學課程。
2.老師教學目標單一,課堂教學死板
很多老師認為學生就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只要在課堂上安安靜靜地聽老師授課即可。有些化學老師的教學目標單一,只要求學生把分數提高就行,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把這些陳舊的理念灌輸給學生,始終保持著嚴肅的表情,在課堂上教學,死板、單一,不能很好地變通。
三、高中化學高效課堂實施的建議
1.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出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來學習化學。老師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在課前放一首讓學生感到輕松的歌曲或者做課前小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課程中,對于一些難以記憶和理解的化學公式和化學方程式,可以讓學生進行聯想記憶,逐漸消化理解。還要采取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教學方法,不要讓學生麻木、機械地記憶。這樣做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構建高效率的化學課堂。
2.將化學課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學習理論來源于生活,學習更是為了服務好實際生活。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化學教學。在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時,要和我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理論相結合。比如在學習化學知識中,對于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除水垢時,就可以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聯想記憶碳酸鈣等化學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合理將生活中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現象運用到化學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運用化學理論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實現生活化教學。
3.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實施化學課程教學
在新課程標準下,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人才要求的提高,化學老師們要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輔助自己的課堂教學。多媒體和信息技術能讓老師們在短時間內把大量的知識系統性地展示給學生,同時還可以增加許多課外的化學知識,增長自己的化學課外知識。教師要科學設計與安排高中化學教學內容,打造出高效率的高中化學課堂。
高效率高中化學教學課堂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構建高效化學課堂時,要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老師的總結和反思,在新模式下克服這些問題。要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運用好新技術為化學課堂教學服務,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線陳鵬.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1(22):184-185.
[2]王曉紅.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16(11):137.
[3]齊華.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4):256-25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