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祥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與法律規制重要性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食品種類豐富性和供應量不受限制極大改善了人們生活,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從蘇丹紅辣椒醬、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溝油、毒饅頭,食品安全事故每次發生都讓人大吃一驚。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重視,但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食品從生產到加工到最后進入餐桌都存在安全隱患。
食品安全法律規制重要性。鑒于我國當前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我們有必要通過立法來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規制,從法律為國民飲食安全提供保障。食品安全法律規制是國家關心百姓生活的法律制度設計,食品安全問題多年來一直都是社會熱點話題,對其進行法律規制是法律體系完善的題中之義。
食品安全法律規制存在問題
立法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缺乏明確釋義。作為大眾在有關食品廣告以及包裝標識中經常聽到或看到某食品符合ISO體系認證,ISO是國際上食品安全的一種標準體系,雖然我國也有相關體系且數量上已經達到兩千多項,但是與食品安全法律成熟國家相比,在國家標準上仍然存在不足,沒有全面覆蓋所有食品行業,同時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還沒有實現與國際標準接軌。
法律對食品企業入市門檻和食品安全犯罪懲治力度都較低。我國許多食品安全問題產生都是由于微小企業或者作坊式生產帶來的,法律對食品生產入市標準較低,現有立法對作坊生產也缺乏規制,雖然在2015年修訂食品安全法中對此進行了規定,但是由于過于籠統在實踐中沒有起到有效作用。同時,立法對于已經出現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在懲罰力度上也有限,許多問題企業通過繳納罰款就可以繼續經營,繳納罰款數額與其違法所得收益差異巨大,在利益驅使下仍然會冒著違法風險生產不安全食品。
食品生產環節缺乏安全監督執法。按照立法規定,對于食品安全必須要進行檢驗,只有檢驗合格才能進入市場,同時嚴格規定不得對食品實施免檢,包括質量監督部門、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督部門等都承擔著對食品安全監督抽查職責,但是沒有明確具體責任分工,對食品安全監督執法不規范。同時對食品抽查檢驗存在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產品標準,檢驗方法也缺乏制度化,在食品安全監督中存在著很多不適用之處。
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事故處理存在法律規制疏漏。很多食品安全事故發生都是缺乏安全預警機制導致了事態一經爆發就被擴大,法律規定了對食品安全風險及信息的發布,讓公眾了解食品安全風險狀況。依照食品安全法律規范,對存在安全問題的食品要進行召回,但許多商家對發生問題總是推脫或者躲起來,對于消費者而言,個人承擔訴訟成本高也不愿以訴訟方式解決,更讓企業存在僥幸心理。
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的思路與對策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規范體系。我國食品安全法律規范一直在不斷完善,將分散于食品、農業、質量等各法律法規中的內容條款進行整合,按照食品安全法進行統一修訂,確保法律體系上一致性,減少規范之間沖突。關于食品檢驗國家標準也應當以立法形式規范,要盡量全面覆蓋有關食品安全檢驗項目,不斷與國際接軌。
提高食品入市門檻,加大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在食品生產立法中應明確市場條件,加強限制,應實行合格企業許可證制度,對具體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進行產品范圍限制。法律還要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規定檢驗監督制度,只有檢驗合格的才能進入市場。通過檢驗監督,發現違法生產經營的,要加大懲處力度,立法提高對違法行為處罰標準,形成對違法行為震懾作用。
完善食品安全預警法律規制。立法應當明確質量監督部門、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督部門等在食品監督執法中的分工和具體職責,通過檢驗監督將有關食品安全信息予以公布。通過對食品進行檢驗監督,獲取信息,還可以進行科學分析和風險識別,形成預警機制。立法還應當對存在安全問題食品規定強制召回,對于不積極召回的生產經營企業要給予嚴厲處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