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燦+付博+吳民富
化學基礎與分析技術是在食品科學研究、食品工程工藝研究等相關專業中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以基礎化學為主,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的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知識點豐富、信息量大、公式計算多等特點。學生普遍反應課堂教枯燥無味、理論性太強,導致學習興趣不大。
高職院校的育人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即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所以在高職學生的教學中,要加深校企深度合作,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兼備的技能型人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化學基礎與分析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模式。針對學生反映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把“互聯網+”融入課堂教育,對高職院校化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目的在于形象基礎理論學習,強化動手操作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利用“互聯網+”完善和提高教學質量
重組教學內容,適應網絡教學模式。高職學生普遍缺乏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對化學基礎原理及相關現象與規律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加入相關教學視頻以輔助教學,并引入具象的生活例子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對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學生,在物質的狀態與相變、溶解度等章節,結合傳統的舞臺霧效——干冰在不同狀態變化的過程及現象、粗提海水中氯化鈉的工藝特點等,查閱網絡上相關的解說及工藝視頻,結合高倍電子顯微鏡、透射電鏡觀察粒子在微觀狀態下的變化,更形象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建立自學機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是決定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成敗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上,教師簡化知識點理解,提出與生活常見現象有關的疑問,在學生獨立思考中指引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相關知識點,培養自學氛圍。輕松自主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課余時間,鞏固知識掌握程度。高職食品類學生除了需要學習基礎化學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掌握化學基礎的分析技術。隨著課程內容的壓縮和改革,大學生有大量的課堂實踐操作時間及課外時間。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兩個時間段,調動學生對課程體系的積極性,是課程改革現在主要努力的方向。
(1)課堂實踐操作時間,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參與學習基礎化學檢測操作的實踐時間。在“互聯網+”大時代中,手機終端、APP等吸引了大學生大部分注意力。如何能讓大學生在課堂上合理利用網絡設備自主解決知識點中的重點難點,也是主要的教學改革方向。筆者根據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基礎與分析技術》人才培養計劃,設計了相關內容的專題討論,如對酸堿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操作方法的基本理論及操作要求設定專題,在班級中以4人小組為專業討論組,組員輪崗管理。每次實訓項目開展時,負責小組需對課題進行課堂講解,舉例其在食品檢測及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向同學演示實驗操作過程并作為指導小組指導其他同學進行實踐操作。學生通過組隊與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討論,分工查閱相關數據庫完成項目要求,并在課堂上匯總演示,加深學生對實驗操作的印象,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則可通過小組成員的課堂講述及操作,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整改教學重點,強化學生對重點難點易錯點的記憶。
(2)課外時間是指學生在課堂外的其他空余時間。大部分學生缺乏合理運用網絡途徑與學習建立相關性,如利用中國知網、萬方科技、校內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建立起對課堂知識點的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理論模型、引申實際運用。高職食品類學生的學習要求,應該從理論落實到實踐,再從實踐溯源到理論,建立應用操作型學習模型。筆者針對課堂中常見的知識點設計相關習題,并將其上傳到手機課堂教學軟件“微助教”,要求學生課外時間自主完成并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可附上對該課程的評價和其他相關問題。教師可較快獲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并能及時評價教學質量以做改善。
教學手段多樣,豐富教學實踐內容。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平臺演示化學反應的動畫效果、儀器操作的學習視頻、生產過程的專業講解等相關內容,滿足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和提煉。例如在講解化學鍵與物質的性質時,學生反映理論學習抽象難懂。教師可運用Chemdraw、3Dmax等化學專業軟件設計原子分子間化學鍵形成的模擬動態視頻,以常見的物質氯化鈉、水、氫氣的結構組成中共用電子的情況介紹化學鍵形成的過程與分類,在課堂上進行在線視頻網絡課程指導,并用簡潔的語言總結不同化學鍵的區別及判斷方法。這樣學生能更直觀感受到反應機理的進行過程,有助于理解記憶。在學習酸堿指示劑時,利用網上下載的食品檢測視頻,檸檬汁飲料中滴入指示劑后顏色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更好把課本知識聯系實際生活。實踐操作中,建議學生自帶食物材料,在實驗室中檢測感受指示劑的變色過程。這樣提高學生實踐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改革成果
在教學改革中,通過任務分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表達能力、操作能力、對課堂知識點的領悟能力和團隊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學形式多樣化。本學期筆者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授課前期利用課余時間教導學生關注與食品專業相關的資源網站,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百度學術、食品伙伴網等的使用指南,和校園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查閱方法。教師預先給學生布置任務,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先嘗試主動解決,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完成任務。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針對學生難以消化的知識點,設計課外分享解說微視頻供學生點讀,例如利用“微助教”上傳視頻,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汲取不再局限與課堂。在每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在“微助教”上布置作業,抽出時間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匯總,并根據學生反映的難點答疑解惑,使學生能更好掌握專業知識。
師生交流常態化。高職學生上課效果普遍一般,易開小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導致教學效果低于預期。在“互聯網+”模式下,筆者通過使用“微助教”進行課堂考勤、課余做題、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查看并反饋。學生與教師之間可形成多維度、多渠道的學習生活交流,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
實踐操作專業化。學生通過小組完成項目的方式,主動從網絡上、書本中獲取食品檢驗相關知識點的操作視頻加以學習,在課堂上為同學演示加深印象,實驗中協助老師指導其他同學溫故知新。這樣在面向技能競賽、企業實踐中,食品類學生的操作能力強,專業素養高。
在“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不應該只把學習思維停留在書本課堂,而是應該放眼于現有的更廣闊的網絡教育;教師不應該把學生限制在眼前的學習,應該更注重學生主動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互聯網+”大時代的到來,在化學基礎與分析技術教學中有效合理利用互聯網,創設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中采取任務式教學,加入多媒體、微課堂、微視頻等教育視頻及線上習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優化學習過程、促進教學目標實現,帶動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實現教學和學習效率的最大化。化學基礎與分析技術是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學生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究亦能深化計算機、化學與食品學科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全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發揮出積極的指導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