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
摘 要:立足文藝美學的研究視域,從創作目的與觀眾審美經驗的視角加以審視,目前的微電影可以劃分出商業廣告、社會公益和藝術創作三大基本類型。前兩者本質上具有實用性與直接功利性,往往將觀眾的審美注意最終轉移;而后者具有超越性與非功利性,促成觀眾觀影過程的純粹的審美經驗。但不論呈現為哪種類型,微電影都能夠巧妙地將主體的創作意圖嵌套于藝術化、審美化的敘事外衣,體現了這門新興的藝術形態高度的包蘊性與強烈的感染力。
關鍵詞:微電影;商業廣告型;社會公益型;藝術創作型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118-01
微電影從其誕生到發展至今,短時間內已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展示出十足蓬勃的朝氣與活力。立足文藝美學的研究視域,從創作目的與觀眾審美經驗的視角加以審視,目前微電影可劃分為三大基本類型,即商業廣告型、社會公益型與藝術創作型。從創作目的上看,前兩者在本質上秉持功利目的,意欲達到實用性效果,而后者則具有較強的超越性與非功利性;從觀眾的審美經驗上看,前兩者以藝術的審美欣賞為過程而最終將觀眾的注意引向實用與功利,而后者則在心無旁騖的藝術與審美追求中生成觀眾純粹的審美經驗。
一、商業廣告型微電影
微電影誕生之初,是以廣告宣傳為自己的直接目標與根本使命的。它以促進產品銷售為拍攝目的,以宣傳產品的主打功能和企業的文化形象為主旨思想,將盈利性的本質潛藏于藝術性的外衣之內。
(一)“拍得像電影的更高級別的廣告”
被認為是“標志著中國微電影誕生”的《一觸即發》,其實質就是以商業間諜盜取機密情報的故事為外形的一款汽車廣告。影片時長雖只有一分半鐘,卻具有國際動作大片水準。特別是男主角熟練操控高科技豪華坐駕輕松擺脫敵人追捕的情節,驚險刺激,震撼力強大。但片尾處的廣告語卻揭示了該片的“真實面目”——通過戲劇性的情節全面展示主角坐駕的性能優勢,為該款車型打廣告。所以,此類微電影實為一種“拍得像電影的更高級別的廣告”,以電影為名而行營銷之事。
(二)商業廣告型微電影的藝術追求
商業廣告型微電影雖然本質是廣告,卻具有強烈的藝術品質。它遠遠不止一種營銷手段,而是商業與藝術高度結合的產物。正是藝術化的表達方式,使這種廣告由“硬”變“軟”,贏得了大眾的喜愛。為達到最佳營銷效果,商業廣告型微電影的拍攝往往對其藝術效果十分重視。《一觸即發》不吝重金請來了戛納電影節金獅獎得主、世界級導演Frank Vroegop和世界頂尖的專業航拍團隊聯袂制作。足見這部微電影對藝術品質的要求。
從《一觸即發》一炮打響開始,商業廣告型微電影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快速繁榮。各大知名商家紛紛推出以自己品牌形象為主角的電影短片,風格不一卻精品頻現。其藝術構思層出不窮,創意十足,且不乏深意,令人大飽眼福又獲得精神洗禮。東芝LED燈泡的創意廣告《十年》以剪影動畫的形式,將視角鎖定于普通人家的落地窗口,在短短一分五十八秒的時間里展示了主人公十年間單身、戀愛、結婚、生子、家庭美滿幸福的過程。畫面簡單卻精煉,故事平淡卻溫馨,氛圍平常卻溫暖,喻示此款燈泡真正融入了大眾的生活。在緊湊的敘事中有楚楚心酸更有蓬勃的基調,有感性的體驗更有理性的思索,融藝術性與思想性于一體。
二、社會公益型微電影
社會公益型微電影以宣傳社會公益理念為拍攝目的,以倡導主流道德風尚為主旨思想,融教化性與藝術性于一體。如果說商業廣告型微電影是一種營銷手段,那么社會公益型微電影則是一種教化方式。前者重在營利,后者重在公益,將主旨意圖消然融入藝術過程,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寓教于樂優勢,追求傳統說教方式所無法達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一)對公共道德的啟發與倡導
王崠鑒導演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微電影《交易》,講述了小女孩彤彤因籌錢為母親治病而甘愿賣掉自己的悲慘故事。本片拍攝于郭美美事件造成慈善信譽危機之后,試圖勸導大眾重建對慈善事業的熱情。本來十分生硬的說教內容如暖春的雨露一點點浸入觀者的心田,取得強烈的認同感,水到渠成,有效地影響到后者的觀念。
(二)對人性的哲學思考
社會公益型微電影的主旨思想,有時還會觸及人性的深處,引起觀者的哲思。微電影《黑洞》便是這樣一部力作。影片不到三分鐘,卻將人性的丑態揭露無遺。夜半時分,一名加班的公司職員發現了一張打印紙的具有穿透性黑洞,在把紙貼在自動售貨機上免費獲取了零食后,貪婪地把手伸向了公司的保險柜,進而整個人爬進保險柜去搬取更多的鈔票。不料此時紙張突然滑落,職員被困住,無論怎樣呼救也無濟于事。全片沒有一句臺詞,卻已經言說太多。黑洞正如同人類的欲望,張著那血盆大口,貪婪吞噬,永不滿足。然而主人公那窘迫的結局,卻意謂著貪婪之人必得悲劇收場。影片通過奇幻的想象、荒誕的情節和諷刺的基調,警示觀眾引以為戒,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三、藝術創作型微電影
與商業廣告型和社會公益型不同,藝術創作型微電影沒有直接或明確的功利目的,而是指向純粹的審美追求。它以直觀的情節性影像體驗為外衣,以真摯的情感性與深刻的思想性為內涵,從而融藝術的創造性與審美的提升性為一體。
從這個意義上看,作為一門藝術形態,此種類型當為最純粹意義上的微電影。
(一)超功利的藝術創作理念
與傳統電影一樣,藝術創作型的微電影可見多種類型。情感關懷類、青春勵志類、哲理思辨類、科學幻想類、犯罪懸疑類等等不勝枚舉。而隨著藝術創意的無限更新,其類型有不斷豐富的趨勢。這些作品雖然篇幅短小,但其藝術特色與審美價值卻毫不遜色。
被譽為“真正意義上的微電影”的法國影片《調音師》,時長只有十三分三十六秒,卻匯集了劇情、懸疑與驚悚多種元素。影片講述了鋼琴天才阿德里安在大賽失利后成為鋼琴調音師,靠裝扮成盲人賺取更多的客戶和禮遇,卻因此在一次上門服務中陰差陽錯地成了一樁謀殺事件的目擊者。也沒有什么特別高深宏大的道理等待他們在豁然開朗中去頓悟,而就是在單純的審美靜觀中體驗情節本身的輾轉變化與敘事手段的創意巧妙。
可以說,在目前方興未艾、數量龐大的微電影作品中,藝術創作型微電影真正體現了屬于藝術本身的無目的性、超越性以及審美愉悅性。如果說商業廣告型微電影的敘事方式與拍攝手法處處受到產品性能展示的制約,而這正是回歸到了微電影作為電影藝術和一種審美形態的本來意義。
(二)對藝術本性的深層探索
當然,這并不是說此類微電影是單純以膚淺的感官刺激與快感取悅受眾的。誠然,拿《調音師》來說,影片確實依靠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古怪個性的人物形象以及個別令人“驚奇”的噱頭奪人眼球,但該片的魅力并不完全在此。還是對故事內蘊的發掘把握,《調音師》都已超出了純粹感官的愉快,而上升到純藝術王國與純審美范疇的超脫體驗。
與《調音師》的基調完全不同,《符號》則是一部時長十二分三十一秒的輕喜劇,以一段妙趣橫生的寫字樓戀情向人們展示了愛對人性的巨大救贖力量。全片格調輕松自如,節奏緊湊,通過男女主角借以傳情達意的一個個符號推進情節步步遞進,最終引人入勝、達至高潮。而那些如同月老與紅娘的符號,則充分暗示著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契機,給這個充滿隔膜而單向度的現代社會投遞去一絲陽光般的希望。
影片對符號出神入化的藝術性運用,充分具象化了其“有意味的形式”的內涵,顯示出強烈的藝術表現力,是對藝術深層規律的成功探索與體現。
參考文獻:
[1]楊曉林等.微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
[2]向北.微電影:迎合時代的寵兒[J].市場觀察,2011(08).
[3]楊曉林等.微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