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要:隨著教育制度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推進,小學教育課堂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教材編排方面,隨著"數學廣角"單元在小學課堂的增設,這個環節的教學也成為廣大教學工作者討論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提高;數學廣角;策略
一、恰當要求,把握目標
(一)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直接決定著教學過程中目標的達成度,也將直接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參上也說每一冊數學廣角單元的安排,主要都是通過簡單的事例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或者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接觸這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根據這一些,我們既不能拔高要求,脫離軌道,也不能降低要求,敷衍了事。
(二)例如《搭配問題》一課,出示內容:兩件上衣和兩件下裝,共有幾種搭配?讓學生畫一畫、連一連來解答,從課的開始到課的結束,解決問題的策略都是停留在直觀狀態。這樣做,只有直觀,沒有抽象,就缺少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生實質沒有得到發展。我對本節課做了如下的改進:創設“快樂的六一”的生活情境,早晨穿衣服的搭配——吃早點的搭配——游玩線路的選擇——照相時的人物搭配,一系列情境,從擺具體的實物、畫圖、用符號表示到列式計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計算,在一次次搭配過程中,沒有出現乘法原理、組合等詞語,沒有刻意拔苗助長,目標定位準確,學生體驗著思想方法,感悟著數學思想方法的奧妙,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材中,這一部分內容是這樣編排的:例1編排的是服裝搭配,屬于組合內容;在練習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題的鞏固性練習。在備課時,我對例題的素材進行反復的思考,并且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案例設計。經過多次更改,創設“游數學廣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游數字樂園(數字搭配)--游活動樂園(線路選擇)一系列的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巧妙設計教學環節,滲透數學思想。
本節課選擇的四個教學素材并不是隨意組合的。而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教育教學價值。比如在服裝搭配這一環節,重點是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白怎樣找出一種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搭配方法。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要讓學生借助學具,有用連線的方法、有用文字書寫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過渡到抽象。本環節的引申部分,重點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個性化、簡潔化的表示方法,使學生明白各種不同的搭配可以用盡可能簡單的數字、字母、符號表示出來,同時在素材的搭配種類上也有了拓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強化體驗感悟。
一位數學家說過:“新的數學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決數學問題本身更重要。”數學廣角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很重要,但比較抽象,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體驗感悟。關鍵要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暴露思維過程,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體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隱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運用。
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尋找搭配方法時,我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探索活動中得出避免重復和遺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順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復、不遺漏,體驗搭配的有序性。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六、注重舉一反三
華羅庚說過:“打好數學基礎有兩個必經過程:先學習、接受‘由薄到厚;再消化、提煉‘由厚到薄。”從數學思想方法的特點和形成過程來說,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到學生數學能力提高的,而是需要有一個不斷滲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做一個“過程”的加強者,不斷用數學思想“敲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敲打”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感悟,最后經過消化、提煉,知識不斷的明朗,直到最后舉一反三、舉三反一,內化知識。
例如,筆者教學《植樹問題》后,設計了植樹問題的變式問題,裝路燈、上樓梯、鋸木頭、排隊問題等,讓學生進一步運用“化歸思想”遷移解決類似植樹問題,在這樣的類似問題的解決中應用和感悟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在反復實踐應用中舉一反三,感受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實踐應用價值,舉三反一,今后遇到類似問題能主動應用植樹問題的意識。
七、進行探究與解決
在探究與解決環節,我首先出示了一組數:1、3、5……,讓學生發現規律,學生能夠找出它們都是奇數,每次都增加2,為接下來的學習連續的奇數相加的和做基礎,再接下來又出示了一組數:1、4、9,接下的數是幾,孩子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后能夠知道是16,并能夠說出是怎么想的,在這個地方孩子的思維高度的運轉,只有幾個別的學生能夠想到接下來是幾,并為什么,在這個地方,我特意講了4=1+3,9=1+3+5,來引導學生連續奇數之和與奇數個數有關系,為了研究的深入下去,我設計了課件更加直觀的觀察其中的規律,學生能夠找到和與奇數個數之間的關系,并得到n個從1開始的連續奇數的和就是n的平方,通過猜一猜及動腦思考得出了結論,為了讓學生體會驗證自己得出的結論的正確與否,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從而對規律形式更直觀的認識。
總之,小學數學廣角的教學要尊重學生主體,在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實際基礎上開展活動,重視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體現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為學生的后續學習發展打牢基礎。讓學生在對數學知識感興趣的基礎上,系統而有步驟地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體現與運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