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熹+王恩華
【摘要】當前我國大學德育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忽視專業倫理教育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品德教育。今后大學德育改革的趨向是:加強專業倫理教育,使專業倫理課程與“兩課”課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切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專業倫理 德育改革 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29-02
專業倫理教育是指在專業人員的形成過程中, 高校和專業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其施加的有關專業倫理規范的教育。其目的是形成學生(準專業人才)良好的專業素養與專業品性。專業倫理教育在高校德育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主要途徑。然而,這并未引起國家、社會乃至高校本身的重視,大學德育問題很多。
一、我國大學德育問題分析
1.過于滿足國家政治需要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于受到國際和國內的政治形勢影響,很長一段時間里德育迎合階級斗爭和政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又紅又專,紅專深透”[1],德育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政治教育,德育成為了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德育這種服從國家意識形態和政治環境的政治化脫離了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和實踐,只講理想,不講功利;只講超越,不講現實;只講方向性,不研究可能性[2]。這樣的德育政治化勢必然產生名義上“加強”和“落實”,實際上“淡化”和“落虛”的現象。
革命戰爭時代,因為政治形勢和對敵斗爭復雜性的原因,將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作為德育的衡量標準有助于區分敵我,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會的穩定,政治教育放在德育之首也是情有可原。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價值觀念變化,政治形勢有了大改變,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敵我之間矛盾,德育的主要內容應該與時發展。而當前我國高校開設的思想素質教育課程無一例外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這些課程都偏重政治,表現出了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特性。這種過分滿足國家政治需要的德育“顧左右而言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內在規定消失殆盡。
德育過分重視國家政治需要實質上是德育發展中的抱殘守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勢必傷害德育的發展,雷鳴強曾指出我們的道德教育是依賴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勞遜也認為我國現代德育附屬于政治壓力的歷程,先是泛政治化:視德育等于政治教育;再是過度理想化:視德育等于理想教育;然后是觀念的絕對化:視德育等于集體主義教育;最后是德育功能的萎縮:視德育等于得分[3]。
2.忽視學生主體需要
當代德育脫離學生個體的需求,把學生視為社會規范的產物,認為學生掌握了這些規范就等于達到德育目的,于是教育成為社會發展的工具,學校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手段,學生只能無批判無條件的接受局限化和固定化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觀念。這種強制性的德育違背“人是目的”和“人的個性”的觀點,忽視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于是學生成為沒有自主能力的客體,成為被動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容器”。
此外品德教育往往實行刻板的灌輸、管理和訓練,把學生當作“物”對待,這種“填鴨式”教學否定學生的主體參與和內心領悟,結果是學生貌似成功被改造獲得了絕對認同,但這種所謂的認同更多的是關于道德知識的表面認同,而沒有對道德知識在情感上真正認同,這會造成學生執行道德判斷時知行脫節,顯現出說一套做一套的異化的“雙重人格”。可以說,我們手中有無數的德育制度,但缺乏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
3.傾向統一化
道德教育受計劃體制影響,德育培養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根據學校設定的理性目標達到統一的標準,就像工業生產中的“硬塑”、“壓制”,通過這些方式催生統一的“標準件”。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標被細化成可以復制的一比一模型,通過學校和教師機械的“加工”,最終生產出同德育目標一致的學生“成品”。這把統一的“標尺”也會制定統一的、量化的、簡單的考核標準來管理品德教育的秩序和成果,個性完全不同的學生通過生產線的加工成了一個個光鮮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合格者”,這種品德智育的評價方式導致德育失位嚴重,雖然操作方便,但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并不可取,甚至反作用德育施教的效果。
按同一標準、同一模式、同一方法來要求個體差異明顯的學生,這種理想的、脫離實際的統一化標準實質上是“無人”的狀態,學生雖然年齡相仿,但各自的思想政治覺悟、道德水平、素質修養、行為方式卻是良莠不齊,而且城鄉大學生所處的經濟、文化、成長背景的層次差異也讓大學生思想多樣化,高校德育一廂情愿地“一刀切”很難適合各類學生的真正需要,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學生注定要失敗。
4.德育實踐性缺失
學生只有身心參與道德實踐活動,獲得道德體驗才能促進道德的內化,但是高校思想品德過程只重視思想品德課和政治理論課,忽視學生的道德實踐和內心體驗,將德育過程等同道德知識的掌握,將品德的養成看作是道德教育外顯的結果,道德實踐嚴重缺失。
將道德學習視為一種概念學習,用灌輸和應試的方法來進行培養和考核,德育等同于智育,德育成為道德思維訓練,成為定義概念、記憶、練習的知識化教育過程。這種忽視道德實踐能力的教育只會讓學生在課本的情景中作出判斷和分析,一旦離開教學情境回歸現實,學生就出現了道德兩難,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發生背離,道德選擇標準出現多元化。道德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要躬行踐履,寓學于行,而僅僅依靠“知”而不“行”只會滋生虛無的道德。這些問題造成了高校德育實踐性的缺失和德育實踐教學的無序化,學生也難以真正內化道德規范為道德品質。
二、專業倫理教育:大學德育改革的趨向
為了解決德育效果差的問題,應加快專業倫理課程的開設,加強專業倫理教育。國外專業倫理課程的開設早就走在我們的前面。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歐美國家學校的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新聞學院等開始增設和重視專業倫理課程,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的大學開設專業倫理課程超1000種[4],比較突出的有企業倫理學、工程倫理、醫學倫理、計算機倫理等課程。哈佛大學在法、商、醫、教育等學院開展專業倫理的研究課程,將道德理解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必修課程,美國工程院校以不同的方式在本科教育中加入工程倫理內容,工程技術認證委員會把工程倫理列入工程院校教育活動的評價標準之中;全美商業院校聯合會要求商學院的課程至少有一年的時間傳授“在倫理觀點、社會與政治對組織的影響下的盈利與非盈利組織的經濟和法律環境背景知識”[5]。法國曾對44所醫學院進行調查,報告顯示有37所醫學院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日本調整了大學工學教育科學體系,所有大學都針對各專業的學生開設“全學教育”課程或者“一般教養”課程,如關西大學的“工學倫理”、東京工業大學的“技術倫理”、名古屋大學的“科學技術的倫理”。雖然日本專業倫理革新時間不長,但在全國已基本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反觀我國專業倫理教育,其課程開設很不盡人意,存在三類大的問題。endprint
第一,對專業倫理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和認識誤區。教育機構和教育者對專業倫理教育在整個大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缺乏認識和重視。絕大部分學校沒有開設專業倫理課程,那些最早開設專業倫理課程的醫學院校、工程院校里專業倫理教育也是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多由于課時緊、學分限制、教師配備不足、未單獨開設課程等原因被放置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學生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對專業倫理置若罔聞,不斷對專業價值理念和倫理規范進行挑釁和踐踏。此外,即使有相關教育機構和個人意識到開展專業倫理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局限于思維定勢,要么以思想道德教育代替專業倫理教育,要么停留在意識層面,導致教育理念上不斷肯定專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實踐上卻不斷淡化和忽視專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專業倫理課程開課占比少。首先是開課學校占比少。當前我國某些大學根據專業需要開設了新型專業倫理教育課程。例如,西南交通大學開設“工程倫理學”和“司法倫理學”必修課;河海大學開設“科技倫理”和“經濟倫理學”必修課;清華大學開設“生態倫理學”、“工業生態學”、“環境保護學”等選修課程;北京大學開設了“環境科學導論”、“環境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等公選課。這說明專業倫理教育已經受到高校的關注和重視,但就整個高等教育體系而言,開課學校占比少,收益學生占比少,大部分學校將職業道德教育并入了思想道德修養和就業指導課中,職業道德教育部分僅占2~4學時,教材相關內容僅占書籍的1%,課程內容只是對職業道德基本要求的泛泛而談,不能很好的解決學生遇到的道德困惑問題,專業倫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被“邊緣化”。
其次是專業倫理課時占比少。我們于2016年對湖南地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南華大學醫學部、長沙醫學院四所醫學院校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進行了研究和調查,四所醫學院校均專門獨立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但是對該門課程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夠重視,整體而言醫學倫理學課程課時偏少,約為18~36個課時,遠遠不及歐美國家開設同類課程的課時數量;課程主要集中在臨床實習前的階段開設,而在臨床實習中和臨床實習后沒有相關課程跟進,課程主要是針對本科學生,作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開設;調查中的的四所學校均沒有醫學倫理學的校級精品課程;大多數教師缺乏醫學倫理學的學科背景。
第三,有些專業根本沒開設專業倫理課程。據筆者調查,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工業大學四所工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通識教育課、思想教育課程都是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沒有專業倫理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中,無論是核心課程、選修課程抑或是拓展課程,都沒有專業倫理教育的身影;集中實踐環節里也僅僅是專業技能的實踐,沒有涉及專業價值和專業倫理的實踐。
三、結語
總之,國外在專業倫理教育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并把專業倫理教育視為品德培養的重要途徑。反觀我國的品德教育,沒有把專業倫理教育納入到德育過程中,很多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里沒有設置專業倫理課程。當前德育低效和倫理失范警鐘長鳴,改革德育課程體系、開設專業倫理課程已刻不容緩。為此,我國各級各類大學都應借鑒國外專業倫理教育的成功經驗,要認識到專業倫理教育在學生品德上的作用與意義,加強、加快專業倫理課程的開設,把專業倫理課程納入國家課程體系,使之跟“兩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從而使專業倫理教育成為提高我國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外,專業人員的工作具有“高深學問”的性質,其所從事的職業帶有很強的特殊性,需要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具有國家和社會賦予的市場壟斷和自治權,一旦專業人員違背專業倫理與道德,普通人乃至媒體都很難發現,這就需要專業人員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自律精神,而責任心與自律精神的養成,靠的是教育,特別是學生時代的專業倫理教育。
參考文獻:
[1]龔海泉.當代大學德育史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0.
[2]戴淑君.當代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德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3]勞遜.世界德育演進視野里的中國學校德育[J].當代青年研究,1996 (5):2-4.
[4] 董小燕,顧建明.專業倫理教育與高校德育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1(5).
[5] 鄔勇.美國商學院的商業倫理教育及啟示[J].江蘇商論,2005,(4):32.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2YBB072)之成果。
作者簡介:王熹,湖南工業大學輔導員,法學碩士;王恩華,湖南工業大學國際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從事大學德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