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摘要】小學課堂教學中,一問一答式教學模式極為普遍。整節課,學生腦子里全是解決問題的信息,忽略了創新思維的發展。今天的教學,只會解決問題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學會發現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小學數學課堂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 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23-02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和動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教學中重要一環。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提問題
針對小學生求知欲望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新課導入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求知欲望,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讓學生想問與樂問。例如:在教學《9的乘法口訣》時,本人通過與學生比賽猜算導入:(出示智慧爺爺去砌磚頭的圖片,每個圓形需要9塊磚頭)智慧爺爺要砌這些圓形需要多少塊磚頭?同學們,你們誰敢與老師比賽?老師允許你們用計算器來算。請出班上算數最快的同學比一比。經過激戰,還是比老師慢了一些。這時很多同學就舉手問道:生1:老師你是怎么算的?生2:老師你有什么絕招算這么快呀?能不能告訴我們呀?生3:老師你這樣算我怎么知道對不對呀?說不定錯了呢?此時我及時對提出問題的同學給予肯定,看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多有價值啊!激發全班同學競爭意識。
問題情境的設置目的是要促進思維,而《9的乘法口訣》這部分知識比較通俗易懂,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本人精心創設講問題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推向一個高潮,在學生的大腦中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會有一種計算方法比計算器還快?這時學生就會形成想學樂學,同時伴隨著的是猜想結果的產生與繼續探究的強列欲望。
二、創設民主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題
學生之所以不敢提問,是因為沒有把教師和同學當成與他共同探討新知的伙伴。而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否得以表露,取決于是否有適宜的學習氛圍。有的學生基礎差,膽子小,要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確實不容易。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信任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先肯定學生敢提出問題的勇氣,而后再啟發、誘導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中要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允許學生自由發言,鼓勵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正如我們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龍正行,經過老師不斷地激勵下,本學期中他也有好幾次敢干向老師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得到全班同學的表揚,同時能讓他對知識寄以渴望……此外,教師要采取措施,強化問題的環境:①讓學生形成你問我答的好習慣,必要時老師可以幫助回答;②不懂的知識在學習小組中討論,形成“生問生答”的習慣;③設立“問題卡”與“問題專欄”,對課堂上善于提出問題和解解決問題的同學給予表揚,這可以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及時地記載在大腦中閃現的問題與靈感,并通過問題的交流,使學生時時處于問題情境的氛圍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機會,使學生善于提問題
這學期我特別注重課堂上教學方式,強調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學習的好學生,學生不僅要學答,而且要善問。讓學生在課堂上你爭我趕爭當一名好學生。其主要做法如下:
1.提供小組討論的機會,在教材的“重難點處”提問。
教師要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引起學生認識上產生矛盾沖突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問,通過討論,啟迪思維,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例如:教學《巧算加減法》這內容時,讓學生計算下列的算式,并討論你能找出哪些規律:
45+17-1759+23-23 76-57+57
35+47-4764-27+27 100-100+100
待學生計算完,并對算式進行分組,再組織討論:你有什么發現?哪位同學能解決剛才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課堂上以“生問生答”的形式來突破難點。這樣圍繞著教材的重難點,不斷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出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許多數學問題。如:學校開田徑運動會:100米、400米、800米比賽,一些學生觀察到,為什么跑100米的幾位運動員都在同一起跑線上,而跑400米與800米的運動員都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與800米賽跑為什么運動員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又如:在組織學生參加秋游時,先讓學生根據這次秋游的具體情況,擬定秋游計劃,然后問學生:在這次秋游活動中,你們能想到哪些數學問題?因為學生對活動很感興趣,就會積極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3.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后,讓學生提問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動手操作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的興奮,而且伴隨著手與腦的并用,學生的問題意識特別強,這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就會產生很有價值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會形成問題意識的習慣。
例如:在六年級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裝沙實驗,觀察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間的體積關系,通過操作,學生就會產生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的疑問?從而探究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4.教師提供開放題,讓學生在異中“問”
課后設置開放題,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層地思考所學的知識,有利于擴大學生思維空間,把機械模仿轉化為探索創造,開放學生的思路,開放學生的潛能。
例如;在學生學完乘法口訣后,安排這樣的練習題:
學生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一些沒想到那個口訣的同學會提出疑問:那個得數可以嗎?還有沒有哪些是我沒想到的呢?這樣題目,答案多樣性,學生要不斷地想才能解決,達到讓學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數學教師不可缺少的教學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問題,相互爭論,不斷解決,從中獲取新知,老師只做個組織者、引導者,這何樂而不為呢?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只有經過長期不斷地努力,不斷的探索,課堂發現能力才會有更燦爛的明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