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秘密的產生源于兒童自我意識的萌芽,隨著認知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年齡兒童對于秘密的理解呈現出不同的特質,正確認識兒童的秘密,是對兒童的理解和尊重。秘密具有教育意義,它能創造出自我和他人空間,以及內部、外部空間,有助于個人性格的形成。秘密的產生、分享和保守,是兒童形成自我性格的過程,應創設兒童交往環境,拓展兒童感性體驗,保護兒童“秘密”基地,使兒童成長為完整的人。
【關鍵詞】兒童秘密 自我意識 認知發展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93-02
加拿大教育現象學者范梅南指出:“秘密是人生成長的一個關鍵方面,日常生活動普通的秘密不僅能讓孩子明白和意識到自己逐漸擁有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還能幫助他們形成自我感。”[1]秘密是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也指那些只愿意和某些人分享的東西,兒童的“秘密行為”宣告“內心世界”的降臨,能夠擁有并保守秘密是兒童走向成熟、獨立的標志,能夠與親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兒童成長和成熟的表現。
幼兒園大班早餐時間,婷婷和萱萱開始了她們的聊天。婷婷:“萱萱,我跟你說個秘密,你不要告訴別人哦。”萱萱:“好,是什么呀?”婷婷:“我媽媽昨天晚上不在家,我今天偷偷搽了媽媽的香香(護膚品)來幼兒園,你聞聞,好香。”萱萱:“呀,我媽媽說小孩不能用大人的東西。”這時候老師走過來,問道:婷婷和萱萱你們在講什么好玩的事情?萱萱馬上說:“老師,婷婷今天搽了她媽媽的香香來幼兒園了,可是小朋友不能用大人的東西。”婷婷分享了自己的秘密,萱萱講出了婷婷的秘密,這看似平常的交往,包含了兒童發展的諸多命題。
一、兒童秘密的產生——自我意識的萌發
從成長意義的角度,兒童的秘密起源于自我意識的萌發。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周圍事物的關系,尤其是人我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就是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于外部世界的存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物質與精神的存在。
最初的兒童對整個物質世界的認識是混沌的, 沒有“我”的概念。在經典的點紅實驗中, 只有到了24個月的嬰兒才會利用鏡中映像去抹掉不屬于自己的 “紅點”。而更小的孩子, 可能會對鏡中那個紅鼻子的 “同伴” 微笑。這說明在第二年里,孩子開始意識到了“我”與外在世界是分離的,而且我具有兩重性——鏡中的我 (客我) 和隱秘的我(主我)。所以,孩子從鏡中發現自己鼻子的異樣后,會有一種羞愧感,并想要把它抹掉。從此,兒童逐漸認識到 “我的身體”,進而認識 “我的思想”。 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 都會有一部分是不希望別人看見的,這就是秘密。年齡越小的兒童,因為自我的意識不夠強,對“隱秘的我”還不夠了解,不能把它呈現出來,也無法體會這種隱秘,所以秘密對他而言是不存在。再稍大一點,兒童有了隱秘意識,認識到有些事情“我”的某些想法別人可能不會認同,這些應該埋在心里,不能讓別人知道。于是孩子們便形成了“秘密”,并有了愿意分享“秘密”的朋友。
二、兒童分享秘密——友誼及其它社會關系的建立
兒童的秘密一方面反映了兒童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反映與其交往對象的一種人際關系。范梅南根據秘密不同層次的意義,將其分成三種類型:生存秘密、交際秘密和個人隱私[2]。每個人是獨特個體,任何他人對個體本身而言都是一個秘密,這是一種永遠也無法完全敞開或被人了解的生存秘密;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不可能把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全部表達出來,所以存在交際秘密;個人隱私是不愿與他人分享的想法和感情。對于兒童而言,他不能理解的人或事,就構成了他人的秘密;而對自己內心無法理解也無法表達的東西,構成自己的秘密。在生活中,“秘密”的分享成為締結友誼的重要方式,從分享秘密的過程中,體驗信任和被信任的人際親密。
兒童的秘密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它不是自然生成,而是兒童參與人際交往,通過社會雙向建構而成,秘密的生成過程,同時也是兒童社會關系的形成過程。秘密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是維持這種界限還是打破這種界限,取決于人與人之間對秘密的態度。如果,兒童選擇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對方,那么他們之間已經或者正在形成一種特定的關系。這種行為承載著信任和責任。如果對方能夠堅守秘密,不對外人提及,那么,這種特殊關系將會由一種偶然慢慢變成必然。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兒童慢慢建立起友誼,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可以信賴的人。在婷婷把自己認為“不要告訴別人”的秘密告訴了萱萱,其實心理是把萱萱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她們之間互相分享對方的秘密使雙方變的更親密。
三、兒童保守秘密——心理認知發展
保守和分享秘密是人類特有的體驗。保守秘密,使兒童的內心世界更豐富,體驗到擁有的樂趣,也經歷了不能和別人分享所帶來的焦慮。“你能保守秘密嗎?”分享秘密是一個短暫的過程,而保守秘密卻是漫長的過程。不同年齡的兒童對秘密的保守卻有差異,從案例中了解萱萱并沒有保守婷婷的秘密,有兒童會說萱萱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是不對的;也有兒童會說本來就是婷婷做了壞事,她自己說了出來,萱萱沒有錯。兒童的這些心理想象與自身認知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德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弗里特納和勒納特·瓦爾丁認為,在探索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秘密心理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特性。用5—12歲年齡段的兒童作為主試,發現這些年齡的孩子對秘密理解的變化。
其一,年幼兒童沒有“秘密”意識,也就不存在“保守”秘密和“泄露”秘密。5歲以下的兒童,生活中沒有秘密,他們更多是一種開放的存在,還不能夠把有些想法放在心里而不說出來。對于他們來說,思想和表達是一回事。這一時期的幼兒,并沒有把秘密的概念與友誼的標準聯系在一起。
其二,兒童自我中心的“多嘴”現象。皮亞杰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處于自我中心的階段,存在一種多嘴的現象,因此他們的思維與行動之間就會出現不一致。兒童保守“秘密”需要要通過實踐才能學會,孩子泄露他人的秘密并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說話,而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去掩飾。孩子還沒有將社會生活中的規范和習俗內化。endprint
其三,他律階段的兒童害怕受到懲罰,所以無法保守“秘密”。從道德發展的角度,這一時期兒童處于前習俗階段,即他律性階段,兒童接受權威人物的規則,并且通過行為的結果來判定性質,會導致懲罰的行為被看作是壞的,如果做了壞事,會因為害怕被懲罰而說出來。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萱萱認為是婷婷搽了媽媽的護膚品,是不對的,害怕老師的批評,所以她告訴了老師,萱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背叛了朋友。
我國也有學者對兒童秘密與友誼做過相關研究,認為對秘密的理解,5、6歲兒童只能與具體事實相聯系,對其性質并不了解,告訴一個“秘密”相當于將一件東西送給了別人。8歲以后對秘密的理解有一定的抽象性。10歲到12歲兒童對秘密的理解有較大發展,他們不僅能抽象地理解秘密,而且只把秘密告訴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所有朋友。在婷婷和萱萱案例中,12歲以后的兒童,他們會認為萱萱泄密了,并且認為婷婷不會再和她做朋友,因為她把婷婷告訴她的秘密說了出來,這一時期的兒童把秘密的概念與友誼的標準聯系在一起。
綜上所述,秘密作為內心世界的一部分,它的發展與人的認知發展關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年齡不同呈現不同的特點。5歲左右的孩子就有了完全屬于他個人的秘密,6~8歲時具有個體差異,學齡期和少年期的孩子的秘密具有群體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自我意識,自我中心會逐漸減弱,但并不是說他們完全失去這種自我中心的意識,他們終身都有可能體驗自我中心的意識,但是程度不同,社會規則和習俗的不斷內化,人們會把秘密有選擇性的說給信任的人,或者深藏于心。
四、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的秘密
“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告訴你,你不可以告訴別人哦”,這些看似“人小鬼大”的童趣話語,包含著豐富的生命體驗,以及美妙的人際交往。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兒童主動建構的心理表征過程,成人應尊重兒童發展和學習主體性地位,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理解,而不是干預和占有。尊重、理解兒童,是對童年最好的保護。
首先,理解兒童擁有秘密的權利,擁有自由的精神。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對秘密的體驗能幫助他們感知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秘密是兒童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秘密會被他們慢慢的隱藏,父母、教師要理解、尊重并接納兒童的秘密,恰當地關心、關注,給他們良好的、安全的個人空間,如果兒童愿意分享,積極傾聽。
其次,關注兒童秘密的空間,擁有捍衛秘密的能力。人本主義者認為,每個兒童都有學習的潛能和特質,教師的作用在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并加以啟發教育。教育關注兒童的內在心理需求,每個兒童從擁有秘密的自我體驗,到分享秘密的交往體驗,再至保守秘密的規則體驗,過程中會有對友誼和社會價值道德之間的判斷和選擇,成人應理解兒童間秘密空間。
最后,尊重兒童的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建構兒童交往情境,獲得對“秘密”的體驗。兒童在交往中學習,形成對世界和人類的認知,構建自己與世界、他人的關系。日常,應創設豐富、安全、有序的環境,如,捉迷藏、躲貓貓、尋寶藏等游戲,給兒童提供交往的機會,發展兒童的社會性能力,或者“秘密”體驗。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范梅南《兒童的秘密——秘密、隱私和自我的重新認識》[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王海英.走近兒童的秘密——兒童秘密引發的教育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5.21.
[3] 韋禾.兒童的“秘密”有多重要——《兒童的秘密》一書給我們的啟示[J].人民教育,2004.5
[4] 陳世平.兒童對秘密的理解與友誼關系的發展[J].心理科學,1997.6.
[5] 馬磊.關注那堵墻的背后——談談兒童秘密及其教育意義[J].少年兒童研究,2009.10.
[6] 王海英.解讀兒童的秘密——基于社會學的分析視角[J].教育研究與實踐,2005.1.
項目基金: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教學改革課題:《教育生態視域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7XJGQ26,項目負責人:龍慧。
作者簡介:龍慧(1987.4-),女,漢族,廣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從事學前教育原理、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等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