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劉蔣巍
【摘要】兒童在3~4歲期間,對情感情緒有著特殊的敏感性,且隨著握筆能力的增強,認知能力的發展,逐步意識到簡單的圖形可以表征具體的事物。通過對《我和媽媽》、《哭泣的雪人》繪畫作品的分析研究,發現:象征期兒童的繪畫內容極簡,且能對作品作出解釋。繪畫內容表達很主觀,繪畫中常表現出自我情緒轉移。基于此,呼吁不論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校園生活中,家長和老師都應給孩子充分表達情緒的過程。
【關鍵詞】情感情緒 象征期兒童 表達主觀 自我情緒轉移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224-02
一、繪畫兒童情況介紹
年齡:3歲半;性別:女;家庭成員:爸爸和媽媽;該兒童之前無繪畫學習經驗;《我和媽媽》、《哭泣的雪人》繪畫作品畫于幼兒園新入園第一學期。
二、象征期兒童的繪畫分析
1.象征期兒童繪畫介紹
(1)《我和媽媽》繪畫作品:在這幅作品中丫丫畫的是寶寶和媽媽都在哭泣,畫面左側小一點的蝌蚪人畫的是丫丫自己,而旁邊的大一點的蝌蚪人畫的是媽媽。表現媽媽的蝌蚪人用短線條繪畫了頭發。自己和媽媽的眼部用藍色的長線條表現眼淚,好像是哭的很傷心。
(2)《哭泣的雪人》繪畫作品:丫丫繪畫的是一個哭泣的雪人,雪人是丫丫進入幼兒園之后在課堂上學習的,回家以后自己又畫了一幅哭泣的雪人,用兩個圓來表現雪人,雪人的上方有很多的小圓,用來表示飄落的雪花。可以看到雪人的眼睛里也像上一幅作品一樣留下來藍色的眼淚,問其為什么雪人會哭泣呢?丫丫回答:因為雪人想媽媽了,所以流眼淚。
2.象征期兒童繪畫分析
(1)能以簡單的圖形表征具體的事物
這兩幅繪畫作品都是丫丫在剛進入幼兒園之后的繪畫作品,兩幅作品的繪畫間隔時間較短,具有這一階段孩子情緒特點的代表性。從畫面上看兩幅作品皆屬于象征期的繪畫表現形式。以簡單的圖形表征具體的事物和人物。圖形和具體的事物之間形態上相似。畫面中的人物以“蝌蚪人“的形態表現,“蝌蚪人”是兒童繪畫的萌芽階段的典型特征。即一個大圓表示人的頭部,下面伸出兩條直線表示腿,頭部用小圓圈表示眼睛鼻子,有時還有胳膊,這就是兒童眼里的人。“蝌蚪人”的出現表示了兒童開始關注生命,關注他人,人類靈魂的大腦和靈巧的四肢給他們以深刻的印象。反映了他們對于自己的身體的發現、了解和認知程度。這也是兒童的自我意識發展到關注時期的表現。
(2)內容極簡,能對作品作出解釋
在這兩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丫丫已經能夠控制手部的活動,并為自己的作品命名講出表達的含義,思維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畫面表現的有情節有內容。畫面的內容具有簡約性、概括性、瞬間性等特點,并用大圓和小圓來表示畫面內容,具有極簡主義的特點。
(3)表達很主觀,表現出自我情緒轉移
據丫丫媽媽的回憶,畫這兩幅畫的時間正是孩子剛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學期,而每一天丫丫基本都會因為不適應幼兒園生活而掉眼淚,是典型的幼兒園分離焦慮,幼兒園分離焦慮是指寶寶從自然人過度到社會人轉變過程中所發展起來的情緒。適齡的寶寶要離開父母和家庭進入幼兒園小班游戲和生活,進而邁出了其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寶寶直接面臨著于家長的長時間分離,所以受著分離焦慮所帶來的痛苦。幼兒的分離焦慮與焦慮癥有著共同點,又有著這一階段的獨特之處。兒童對于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通常為哭泣、緊張、恐懼、膽怯等等,而丫丫再畫面中體現的就是自己處于分離焦慮時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伙伴而表現出的緊張情緒,丫丫試圖通過哭泣排解心中的不安。而丫丫的這一情緒反應通過繪畫形象進行了表現,在丫丫的畫面中的小雪人在掉眼淚,是因為小雪人也想媽媽了;另外一幅作品中的媽媽也在掉眼淚,由此可以看出丫丫在繪畫時把自我情緒轉移至雪人與媽媽的身上。這都表現了這一時期兒童畫中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繪畫特點。
在皮亞杰的品德發展階段理論中,以自我為中心是2~5歲兒童的一個成長階段特點,在這個階段時期的兒童按照想象去執行規則,還不能理解成人或周圍環境對他們的要求。常常依賴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觀特點,僅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外部世界[1],認為每個人和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一樣,丫丫在兩幅繪畫作品中表現媽媽和小雪人都哭了,其實是自己每天在幼兒園中都在哭泣,所以她認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情緒體驗是一樣的。小雪人的哭泣是因為想媽媽了,其實也是丫丫自己在幼兒園時想媽媽的情緒體現。
所謂情緒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于主體需求之間的關系反應,是以個體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獲得。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不論哪一種都會引發人的行動動機。兒童因為自我的表達能力有限,所以經常會選擇哭泣來表達和排解心中的負面情緒,包括恐懼、擔心、緊張等等。負面情緒的及時排解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而繪畫是幫助良好的排解情緒的方式之一,我們看這兩幅作品。丫丫在繪畫中進行了強調和表現自己哭泣的情緒,并把自己的感覺和情感加以強調和夸張。繪畫時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和最感興趣的形象情感之上,所以對事物的整體注意的不夠。畫面是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結合,讓兒童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就顯得異常重要。因為這是兒童在經歷了情緒情感之后的內部整合,經歷過的情緒體驗通過繪畫變為了經驗的存在,與此同時通過畫面也能夠讓他們自己和旁人對畫面內容又更深的認識與解讀。也正因如此,丫丫筆下的形象也變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通過對于這兩幅畫的分析:該兒童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運用能力在不斷的提高,大腦處于高速發展的水平,對情感情緒有著特殊的敏感性。已經可以再現和重復。認知水平由動作形象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除此之外,丫丫還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心理發展水平處于正常水平。創造力在這一時期高速發展,存在很大的直觀性。
三、給孩子充分表達情緒的過程
不論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校園生活中,家長和老師都應給孩子充分表達情緒的過程。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幼兒通過繪畫自我整理不良情緒,還可以促進兒童的創造性語言發展和提升。同時又可以幫助教師或家長了解兒童的內心情感和語言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劉素萍. 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的師幼對話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