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曉琳
在新理念深入課堂,互動教學成為時尚,“滿堂灌”千夫所指的時候,課堂卻折射出另一種傾向。許多教師將新理念形式化,“對話”變成“問答”,“滿堂灌”轉為“滿堂問”,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整體性教學內容被肢解得支離破碎,降低了智力價位。為此,探討教師在課堂中所使用的提問技巧,教師引導學生發言策略,以作為教師改進課堂中使用的提問技巧。
一、教師的提問技巧
教師提問技巧指教師在課堂中依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或教學情境所使用的提問技巧,以下分別就“問題層次”“理答方式”“候答時間”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問題層次
1.教師的備課時間、備課來源應充足
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使教師課堂中的提問與教學目標緊密連接,使教學成效更加彰顯,所以教師應提前在假期中就開始備課,并運用多元素材以設計課程。
2.教學中,教師應視學生學習程度提問更多的高層次問題
問題如同金字塔,高層次問題根植于低層次問題的基礎上,所以教師提問并非以高層次問題為優先考慮,而應從低層次問題入手,借此確認學生概念是否清晰、正確。教師還應在提問過程中適時感受學習情境的變化,針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并以低層次問題為基礎逐步向上提升。
3.提問的目的為厘清學生概念,引導學生思考
課堂中教師的每次提問都有其目標,這些提問的目的不外乎厘清學生的想法、刺激學生思考等,為此,教師通過提問與學生互動。
(二)理答方式
1.教師經常使用“重復補充”和“追問概念”兩個方法來澄清學生的困惑,建立完整概念
當學生回答提問后,教師最常使用“重復補充”和“追問概念”兩種方法進行理答,教師會重述學生答案,以使全班都能聽到并再次確認答案,適時針對答案進行補充,即“重復補充”;當學生回答不夠完整時,教師通過引導、追問的技巧將問題重新組織再提問,即“追問概念”。教師都能善于運用這兩種理答方式,使學生更加完善的思考,引導出完整的概念。
2.教師應能善于運用差異式的社會性獎賞,以此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每當學生回答一次,就有一次思考的機會,所以基于教育的意義,無論答對答錯,作答行為本身就值得肯定和鼓勵。對于答對的學生如果能及時給予贊美,就更能激發學習的意愿和內在動力。教師為區別贊賞的差異性及價值性,能針對學生回答給予差異性的社會性獎賞,包括微笑、點頭等回應。另外,當學生狀態不佳時,教師就會通過眼神、動作等暗示性行為提醒學生。
(三)候答時間
1.教師的候答時間都較短
為維持教學的順暢性并達成該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的平均候答時間未達到三秒。盡管可維持教學節奏,但候答時間短,可能會使學生來不及思考就得作答。另外,當問題難度較高或學生回答困難時,為避免延誤教學進度而采用重復問題或修正、引導的方式,如此就能使候答時間縮短。
2.教師應能視問題層次調整時間,通過預習、討論等方法掌握教學節奏
雖說教師的候答時間短,但教師提問高層次問題時,應能依據問題層次適時延長候答時間以使學生思考或討論。此外,教師備課時如果遇到需要長時間思考的題目,就會先行以作業分配的方式來調整教學節奏,以降低候答時間和教學進度的影響。
二、教師引導學生發言策略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發言的策略以影響學生發言狀況、班級學習氣氛等,這將間接影響教師提問的效能。以下分別就“教師安排學生發言的策略”“教師激勵學生發言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教師安排學生發言的策略
1.教師以學生舉手為主要發言方式,但唯恐形成固定的發言形式
教師運用不同方式來安排學生發言,其中以舉手、抽簽和指定三種方式為大宗。當學生發言踴躍時,教師傾向讓學生自由舉手發言;當部分學生不專心時,就采取指定發言來拉回學生的注意力。在日常教學中,不難發現,自由舉手的發言方式將形成課堂上固定的發言形式,發言機會易集中在部分學生身上,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抽簽、指定或分組活動等方式以分散發言機會,提升參與度,促進學生交流。
2.提問困難問題時,優秀者的回答具有楷模作用,但應適當避免學生間答案的承襲
如果遇到提問的問題較為困難時,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回答,這時往往只有能力優秀者愿意舉手,而優秀者的回答可以指引其他學生回答的方向,極具楷模作用。也因此會使學生思考方向集中,學生間的回答常淪為“換湯不換藥”的承襲式答案,將阻礙多元思考。
(二)教師激勵學生發言的策略
1.學生提問易集中在部分學生身上,這將導致問答互動的失衡
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除了教師提問外,學生提問也是一種提問互動方式。綜觀教師課堂教學的情形,學生提問仍多集中在部分學生身上。面對這種失衡的狀態,教師應鼓勵學生如有問題,課后多向他人提問請教。
2.教師靈活運用獎賞制度來激勵學生發言
班級獎賞制度可加深學生發言動機,教師會視獎賞狀態的差異而
決定問題的層次,而學生發言就將影響到教師的理答方式。教師經常通過獎賞制度來鼓勵學生發言,但獎賞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將造成學生的發言依賴心態,使用時不可不慎。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